文|馮偉山
沂山,位于臨朐縣,是泰沂山脈東部的主峰,有“東泰山”之稱。
沂山腳下的東鎮廟歷史久遠,據《漢書》記載:西漢太初三年,武帝去泰山封禪時被“東泰山”的大名吸引,曾想來此封禪,后因其他原因只好作罷,就讓祠官在山頂建了一座泰山祠,代他祭祀。自此,沂山香火日盛。
東鎮廟的名氣與日俱增,久而久之,就留下了大量官員及文人墨客的碑碣,遍布廟院內外,叢矗如林。據統計,東鎮廟前有大小碑碣360余方,形式各異,蔚為壯觀。其中,光御制碑文就有40余幢。如清康熙手書“靈氣所鐘”御碑、清乾隆親筆“大東陪岳”御碑等,都是歷代碑刻中的精品。這些碑刻,不光內容文采灼灼,書丹精湛,更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可惜,被稱為“東鎮碑林”的數百幢碑刻,在歷史長河中損失頗多。這些看似普通的石碑,每一方都是一位親歷者,它們是故事的講述人,也是事件的見證人。很多重要的歷史資料在石碑上得以呈現,也有一些歷史謎團在石碑上得以破解。后政府撥專款對東鎮碑林進行挖掘、考察和修復,得到了很好的恢復。而重建的東鎮廟飛檐走壁,畫棟雕梁,較之從前,其規模更大,結構更巧,做工更細,氣勢更峻,以闊大胸襟迎接著八方游客。
好在東鎮廟里的古樹猶存,唐朝的槐樹、宋元的柏樹和銀杏樹,無不枝繁葉茂,枝干直插云天。它們閱盡了人間悲喜,也經歷了風雨雷電的萬般洗禮,如今蒼翠欲滴,蓬蓬勃勃,給東鎮廟帶來了無限生機。
從東鎮廟上行西北2公里,就是百丈瀑布。走在曲折的石徑上,時時被兩旁的石壁、樹木所吸引。各種雜樹枝條或抱團取暖,或旁逸斜出,無不欣欣然,煥發出盎然的生機,讓與它擦肩而過的游人也心生感慨。滿目蔥蘢處,有零零散散裸露的石壁,那是黛青色的泰山石,紋理清晰,可以窺見它們不經意間組成的各種圖案和景觀,那是大自然的饋贈,讓人稱絕。
石壁上有多處題刻,其中兩處是吟詠百丈瀑布的。一首是明朝宣德年有“江北第一狀元”之稱的馬愉所寫《游沂山百丈崖》。另一首是明朝隆慶年呂三才所寫《題沂山瀑布泉》。兩首詩的作者都是臨朐本地人,一為宣德年狀元,一為隆慶年進士出身,盡管時間上相隔百余年,但在當時都是滿腹才華的廉吏,頗受百姓愛戴。兩首詩的題刻,前楷后隸,風格鮮明,力透石壁。詩作內容雖皆為歌詠百丈瀑布,卻以境寓情,各懷氣象。數百年時光如白駒過隙,物是人非,讓人生發古人之幽思。
至石徑盡頭左拐,瀑布就掛前方。遠望如一白練撲天垂落,風吹處微微斜逸,水霧如煙。至前,瀑布落地有聲,雖不震耳,但足以蕩滌心中的沉悶和身上的疲勞。百丈崖絕壁如削,高冷凌峻。雨季,山泉激流在崖頂奔騰而下,形成飛瀑。百丈崖瀑布分三疊,前兩疊較為舒緩,自上而下流至第三疊陡然大變,垂直而泄,像天河倒灌,蔚為壯觀。
乘纜車去玉皇頂別有一番情致。臨窗遠眺,滿眼是綠,一層層,一片片,那些溝溝坎坎、高峰緩坡,都被綠色填平了,漫無邊際,自己感覺就是一只從天空飛過的小小鳥。低頭向下直視,竟看得見密林中的小溪順流而下,曲曲彎彎,上面漂著少許的落葉,是那樣的舒緩和愜意。樹林在緩緩移動,大樹下面是小樹,小樹下面是灌木,灌木下面是野草,密密麻麻,都占據著自己的空間,長得滿滿當當。目之所及,無邊的林海太豐茂了,到處充溢著厚厚的綠意。
從纜車下來,向北不遠便是玉皇頂。頂上建有玉皇閣,高大挺拔,斗拱層疊,牙檐翹出,美觀大方,完美體現了古代建筑的精致和沉穩。玉皇閣內供奉著玉皇大帝神像,他的形象,融合了道、佛及民間傳說等因素,形態威嚴,栩栩如生。閣前一左一右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各二層,面積不大,但沉穩大氣。
玉皇閣外西南角有一大石,上書“靈氣所鐘”,是東鎮廟康熙御碑的復刻,下筆穩健,結構大方,氣息銜接舒緩,寬厚而內斂,意思是所有的靈氣都匯聚于此。的確,玉皇頂是沂山的靈魂所在。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在四季中堅守,和山同在。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在一年中呈現。
玉皇頂是沂山的最高峰,站在這里極目遠眺,群山如黛,層林盡染,有村落點綴其中,紅瓦屋頂如四月的桃花,在萬頃綠色中格外惹眼,讓人神往。
沂山,是汶、沭、彌、沂四河之發源地。四河承載了各自的使命,各有所歸,浩浩湯湯,奔騰向前,流淌數千年而不衰。沂山以闊大的胸懷和豐蘊的內涵,孕育了四條河流,哺育了萬千生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