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在2020年以后入學的新時代本科生,那你的大學四年大概率是這樣度過的。
從入學那一刻起,輔導員就提醒你關注英語分班考試,說這關乎獎學金、交流機會等。爸媽則叮囑你要拿獎學金、早點入黨,還要準備保研考研。小學姐一邊招攬你加入各種學生組織和社團,一邊兜售大學選課、獎學金、科研比賽的小道消息與生存守則。而你自己心里也打著轉專業、考證、考編、保研、考研、留學等各種小算盤。
軍訓剛結束,各種競爭就悄悄拉開序幕。班委競選時,你會發現同學們個個自信開朗、多才多藝。入黨消息一出,不少同學唰唰地就提交了上百字的入黨申請書。就連簡單的專業導論課,老師一提問,就有七八個同學舉手互動。好不容易有兩三個聊得來的小伙伴,一起打游戲、出去玩時,也總會聊起讀研、考公、找工作這些對當下的你來說有些遙遠和沉重的話題。宿舍11點熄燈停電后,還會有兩個室友開著筆記本和臺燈學習,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大二上評獎學金時,你驚奇地發現,某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女生均分竟然領先眾人。在某個部門花了不少精力的哥們兒,一下子掏出十幾項加分項。還有名字都沒聽過的同學,雅思居然考了7.0。
這時,你才恍然覺得自己該做點什么,于是厚著臉皮去聯系導師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問老師能不能加入他的課題組,卻發現好些同學早就已經在組里了。想去實習,又看著自己一片空白的簡歷,實在不知道能投遞什么企業。
這就是如今的大學,它像一個標準化的學術工廠,又似一片野蠻的斗獸場,很難再用傳統的“象牙塔”來形容。你理想中的大學,或許該是自由自在的,60分萬歲,沒事談個戀愛,有點志向就看看書。可現在上了大學,你要是想好好松弛一把,可能就會失去轉專業、拿獎學金、保研考研、入團入黨的機會。
沒有好成績,仿佛就沒有“人權”;沒有方向和規劃,就會被當作廢物。要是本科畢業沒能找到好去向,還得接受來自父母、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質疑、嘲諷,甚至被拋棄。
事實上,現在的大學已成為高中的延續,大學生也被馴化得沒了什么配得感,不敢放縱、玩樂、犯錯,不配快樂、放松,也不配有與讀研和就業無關的夢想。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現在上大學為什么這么痛苦?讀大學還有快樂可言嗎?怎樣能讓自己在大學快樂一點?
大學為什么痛苦呢?宏觀層面的社會原因,像經濟形勢、就業壓力、人才堆積等,大家都能理解,今天咱先不討論這些,老費想重點聊聊中觀層面的因素。
社會壓力傳導使得大學管理標準化,但還不夠人性化。什么是大學管理標準化呢?簡單來說,就是大學越來越像高中。以前大學完全放養,現在卻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即復雜化、精細化、標準化。
什么是復雜化?大學的招生和專業設置越來越復雜。高考招生搞出各種特殊班型、榮譽學院、雙學位、特設專業,還有一些名不副實的新專業相互交織。原本清晰的大學專業和院系,變得讓人看不懂。
專業分流和相關制度流程越來越花哨,各種限制說明和條條框框讓人眼花繚亂,不得要領。以前老一套的專業培養方案雖陳舊,但起碼簡單明了,能清楚知道自己這個專業學什么。改革后的培養方案,使勁往里面塞各種跨學科、高精尖課程,恨不得把隔壁幾個專業的課都學了,甚至大學就把碩士課程也涵蓋進去。
什么是精細化?就是從無到有,在大學新增和設置各種細分的管理制度和人員。比如給新生搞書院,名字聽起來高大上,好像進了精英俱樂部,實際上對學生幫助不大,反而讓很多新生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該找誰求助。
又比如給本科生搞導師制,說是一人一導師,實際可能就是加個老師微信,開個見面會,聊聊天就了事。再比如搞定期的早自習、晚自習,設置強制性的科研創新學分,規定每學期的跑步任務等。這些新制度、新角色、新框架看似充滿人文關懷,實則用條條框框限制了學生思考、探索,甚至發呆、休息的時間和空間。
什么是標準化?就是各種獎學金、入黨、保研的制度越來越完善、標準化。但背后核心是對大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單一和標準化。能不能轉專業,就看高數、大物等課程分數達沒達標;是不是好學生,就看有沒有拿獎學金、能不能保研;大學過得有沒有價值,就看能不能讀研、找到好工作、考上編制。
以上種種大學管理方式的標準化轉型,確實讓現在的學生整體素質提升不少,基本專業知識和能力大幅提高,也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本科生,比如本科就在一區發論文,學習、科研、競賽、實踐全面發展的學生,周圍總能碰到一兩個。但這些適應了這套體系的“卷王”學生,并不能證明這套體系就成功且有價值。或者說,對于絕大部分同學而言,這套方式和體系是非常殘酷的。
尤其是當前大學急速擴張導致資源稀釋和人文關懷缺失。一方面是資源的稀釋和匱乏。最典型的就是大學師資資源,培養方案越來越新、越來越全面,但老師還是原來那批,零零散散招幾個老師很難滿足需求。
好多大學盲目往熱門工科擠,學生卻學不到相應的知識技能,很多新專業、熱門專業換湯不換藥。現在大家都在本科瘋狂卷論文、科研、大創,可這些都和大學老師緊密相關,老師資源跟不上,很多學生就很難做出好項目、接觸好論文,只有少部分學生能搶占機會。
另一方面是人文關懷的缺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學輔導員。現在的輔導員和以前相比,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輔導員基本只起上傳下達的作用,像個信息中轉站,甚至有點像擺設。現在輔導員工作千頭萬緒,啥都要搞、啥都要管,啥都有指標。
就業形勢變化帶來的就業壓力,通過學生和家長傳導給輔導員,輔導員要直接面對就業落實、學生志愿進度跟蹤等硬核任務。但大學輔導員配置卻有精簡趨勢,數量沒怎么增加,很多還改成合同制,導致輔導員對同學們的需求回應和照顧非常有限。
所以你會發現大學里有個現象,一面是學生家長對輔導員各種問問題、要資源,有事就找輔導員,甚至不依不饒;另一面是輔導員指標多、任務重,處處不討好,還被學生吐槽。輔導員身上集中體現的矛盾,其實就是整個大學人文關懷缺失的體現。
資源稀少和人文關懷缺位,進一步導致80%的同學會成為這套精密運轉的高壓體系的“耗材”,大學越過越痛苦,越活越迷茫。
首先,大學一開始的路徑規劃就很復雜。從轉專業、專業分流到獎學金、入黨、保研資格,再到實習、就業、考編,到處都是信息差。信息不對稱會讓很多“小鎮做題家”的大學結局和命運,在踏入大學那一刻就被決定了。沒有信息,就不知道轉專業怎么操作、獎學金怎么評、考研怎么做,畢業了也不知道要不要讀研。資源和沒有經濟支持,就不敢去大城市租房實習,很難把留學納入畢業選項。
其次,探索空間有限。隨便研究一所985、211大學,或者和學生、家長聊聊,就會發現現在學校的培養模式和引導方向,都是把學生往保研、讀研的路子上引。不想讀研、不爭取保研,平時不跟同學卷科研、打比賽,就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這勢必造成極度的跟風和盲從,很多本不該讀研的孩子被迫卷科研和比賽。這種提前預設導向的制度設計和育人模式,大大限制了大家的探索空間。在大學搞點副業、賺點外快,暑假做自己喜歡的事,上課學習不全為了成績,實習不找所謂大公司對口崗位,都會被視為異類。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同學覺得自己被大學剝奪了思考空間、選擇自由和快樂的權利。
再者,很難創新。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場所,本應催生新思想、觀念、創意和發明,但現在這些創新的東西很難看到了。現在的大學更像是給大廠輸送“勞動力”的高級職校。即便一些鼓勵創新創作的競賽,比如典型的“互聯網 + ”,也淪為了作秀場。
許多獲獎項目都是代代相傳,導師帶著學生反復打磨一個項目,從上一屆用到下一屆,改改PPT,找個形象好、口才佳的同學去路演,獎就拿到手了。那些學生自己原創的項目,早就被淹沒了,沖到省級都難。
再比如理科生有個科學想法,找老師交流,50%的老師會三兩句話打發掉,20%的老師會給些不痛不癢的建議,20%的老師會把你安排進一個與想法沒什么關聯的課題組,只有不到10%的導師會花時間和心血慢慢指導你的想法。
最后,容錯率太低。為什么我們害怕走彎路、不愿探索、很難創新?說到底就是容錯率太低。想保研,就不能掛科、選錯課、隨便輔修,四六級最好大二之前考過;想找到好工作,就得早點轉熱門專業、早點實習,秋招春招每個機會都得抓住;想考公、考編,就得當班委、進學生會,入團入黨,申論行測也得提前半年準備。
就連很多人認為能兜底的留學,這兩年也似乎不靈了。一會兒擔心某個地區卡簽證去不了,一會兒擔心留學回來進不了體制被歧視,又焦慮港校、英校年年提高要求、漲學費,這些消息又逼著孩子刷分、考雅思。所以你看,只要想走得穩當,找個體面去處,就不能有大失誤。
更何況,我們的社會對休息和鍛煉總有一種潛意識里的羞恥和恐懼。要是想gap、休學、停下來,不等周圍人冷嘲熱諷,親朋好友、父母都會投來異樣眼光。在這樣一套不容喘息的精密體系里,個體很難反抗和自主選擇,因為反抗的代價太沉重。社會壓力就像空氣,早已侵入內心,讓人痛苦、絕望,很容易成為那些高高在上者數據里的分母和“耗材”。
反過來看,如果你在學校里感到難受、失落、沮喪,別慌,這只能說明你是個有喜怒哀樂、本應自由的人。
那讀大學到底有沒有快樂呢?我覺得是有的。如果想破局,在大學找回快樂,老費的核心建議就是不要過度努力。什么是過度努力?
比如明明考90分就夠了,你非得熬夜到兩三點,多考那兩分;這個課程實習做到七八成就行,你非要干到九成;你不考研,就沒必要拼死拼活地卷,不如早點去實習,準備找工作。這種過度努力的思維陷阱,似乎成了一種社會共性,尤其是在名校,大家沒完沒了地開卷,卷來卷去還是零和博弈。但要是跳出來,降低對大學獎學金、轉專業、入團入黨、保研考研的期待值,明確自己想走的路,把事情做到七八分,別給自己定太離譜的目標,就會輕松自在很多,慢慢找回快樂。
可以談一場簡單或狗血的校園戀愛;在社團晚會里演小品,出出洋相也無妨;找個寒暑假,去小山村體驗生活;小長假出去窮游或徒步;腦子里有想法,先去試試再說。這些才是大學該有的松弛和活力。
有人可能會說:“老師,我就想保研怎么辦?”
沒辦法,我只能說,不管是985、211還是普通院校,保研這事兒說好聽點是優中選優,難聽點就是本科生的“內卷”。說實話,要是大學讀了一年多,你有運氣和實力保研,那就繼續卷;要是離保研差得遠,咱就早點換個方向。條條大路通羅馬談不上,但起碼都能找到個活法,找到份工作,有個安身之所。
對于讀研、找工作、職業規劃這些事,很多學生和家長都非常緊張,肯定有人質疑,說大學不卷一點,讀不上研、找不到好工作怎么辦?
我的觀點很直接,這東西短期看很重要,但又沒那么重要。你不覺得光靠大學幾年就決定一輩子的樣子很荒唐嗎?
生命在于持續生長和改變,就算大學剛畢業沒找到好工作,最初幾年工作不順心,也可以換個方向,重新嘗試,靠自己學習。就看看這十年,從2014年到2024年,大學熱門專業換了好幾波,土木、金融、法學、計算機、新工科,一波接一波;行業和明星企業也換了好幾輪,券商投行、互聯網大廠,也是一波接一波。不管是行業、大學專業,還是個人,都在不斷迭代發展。
而且要堅信,任何新興事物和行業都沒有堅不可摧的壁壘,只要你愿意,隨時都能闖進去。可能現在大學容錯率確實低,但拓寬視野和時間維度就會發現,人生的容錯率其實很高。你會發現,那些因神經緊繃、草木皆兵而失去的快樂,那些大學本該有的幸福和體驗,又會重新屬于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