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據說大學學費集體漲價了,這話題一上熱搜就炸開了鍋。大家紛紛吐槽,有人罵雙一流大學變相圈錢,也有人覺得財政撥款吃緊,漲價似乎情有可原。
但我得告訴你,這可不是重點。重點是,學費真正大幅上漲的,并非985、211高校,而是那些你壓根記不住名字的民辦獨立學院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邊是985高校老老實實維持人均六七千的學費,另一邊民辦院校年年漲價,起步就是三四萬,藝術傳媒類專業更是直逼六七萬,這哪里是正常收費,簡直就是精準收割。
更魔幻的是,這些學校還對外吹噓有著90%的就業率。可要是真問問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就會發現,大多集中在小薇教培、房產等行業,平均起薪3850元,比公辦本科畢業生低了將近1000多元,985畢業生的月薪更是他們的兩倍還多。
更可笑的是,很多家長以為交了錢,孩子就能有個好前程,可現實是,花了十幾萬換來的學歷,在考研考編時都不占優勢。嘴上說著不歧視民辦學歷,實際篩選時卻毫不留情,這根本不是幫助大家向上的教育階梯,而是劃分階層的門檻。
普通家庭勒緊褲腰帶,供出一個本科生,最后卻發現學歷沒那么吃香,工資不高,前景也不明朗,還得繼續砸錢讓孩子讀研、留學深造。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教育本應是改變命運的途徑,但當高等教育淪為一門高利潤的生意,問題就接踵而至。
看看那些上市的教育集團,中教控股、希望教育、新高教育,哪個不是有著幾十億的營收,利潤十幾個億。他們靠學術賺錢,拿你家的學費和孩子的夢想變現,毛利率高達40%,堪比白酒行業,遠超大部分制造業和互聯網行業,這合理嗎?
你以為這是知識的投入產出比失衡,其實是你根本沒得選。在河南、安徽、湖南這些公辦教育資源稀缺的省份,分數不夠上不了公辦,復讀成本太高,出國又太貴,就只剩下民辦這一條路。這不是性價比的問題,而是無路可走,被困在了高價低回報的陷阱里,被迫去競爭萬分之一的上岸機會。
還有更諷刺的,這場民辦院校的“收購戰”打得光明正大,沒人逼你填志愿,沒人強賣學位,甚至很多家長還感恩戴德,覺得多虧這些學校孩子才能上本科。可真相呢?
他們提供的不是希望,而是對學歷焦慮的精準收割,是對普通孩子無聲的“收編”。老紀我不否認,有些民辦高校確實在認真辦學,有些老師也很敬業,但這并不代表整個行業沒有問題。教育變成了資本套利的工具,普通人成了被動交費的籌碼。你以為孩子在上學,其實是在幫別人實現IPO。你以為孩子能逆襲,可實際上只是拿命博了個負回報的結果。
還有人在評論區追著問我:“985學費是不是貴了?”
真正遭受定價歧視的,是那些沒資源、沒背景、沒退路的普通孩子。他們不是不想贏,只是連進入競爭的籌碼都沒有,還都在透支父母。這就是教育的現狀,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換不來相應的回報。
所以聽我一句實話,別再只盯著學費看賬單,要學會看回報。別再被漂亮的招生廣告騙了,別再以為只要有學上就會有好結果。在這場以學歷包裝的交易里,你買的不是簡單的文憑,而是一場成本越來越高的風險投資。賭對了,也只是勉強站穩腳跟;賭輸了,可能連翻身的力氣都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