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門檻”“包教會”“推薦就業”……一段時間以來,從教人當網紅,到培訓配音、插畫、剪輯等副業技能,人們對各類“速成班”見怪不怪。
這一回,還是“同樣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速成班”開進了醫美領域。先是在社交平臺上投放廣告,以“零門檻”“變現快”為餌招攬學員;緊接著在快捷酒店開班培訓,相互練手、打針說干就干,還公然傳授規避監管的技巧;最后“做戲做全套”,頒發所謂“全網可查”的冒牌證書,“指導”學員忽悠消費者……
根據央視記者的調查暗訪,在非法醫美速成培訓班通過三天培訓,“門外漢”搖身一變就能成為“醫美從業者”。如此亂象,讓人膽戰心驚。
近年來,“顏值經濟”熱度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通過醫美手段改善容貌、提升形象。這些“零基礎速成班”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精準抓住了兩種心理,一邊是不少人沒有相關行業背景,但迫切渴望入行“分一杯羹”;另一邊是部分囊中羞澀的求美者,想要“花小錢辦大事”,所以即便是“地下作坊”也不愁客源。
按照我國相關規定,醫療美容醫師需具備《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等合法資質。培養一名合格醫生,通常需要8至10年。2023年,由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國家衛健委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嚴禁對“零基礎”等無行醫資質人員提供醫療美容技術培訓。
然而,據報道,在“零基礎速成班”中,不僅學生,連老師也是“無證人員”。一個敢教,一個敢學,只能說是“無知者無畏”。要知道,醫美姓“醫”,創傷性、侵入性的操作有著較高的技術門檻,“量產”“速成”無異于謀財害命。
以注射肉毒素為例,這項在培訓師口中“有手就行”的操作,實則必須建立在了解面部神經、血管結構的基礎上,近年來由于“黑作坊”不當注射導致患者面癱、失明的案例屢被曝出。培訓幾天就慫恿學員拿針、動刀,比起其他領域的速成班,“醫美速成班”的性質惡劣得多,造成的后果也嚴重得多。
當然,醫美行業的癥結不止于培訓領域。“黑機構”培訓的“黑醫生”最終會流入“黑診所”,或許還會用著從不明渠道購入的“黑藥品”,從近幾年315晚會的案例、各媒體的報道來看,這條鏈條上的各方都賺得“盆滿缽滿”,卻把風險甩給了消費者。長此以往,憑借著“超低價格”,“黑作坊”甚至會擠壓正規醫美機構的生存空間,或者迫使其為節約成本而降低服務質量,最終傷害的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圖源 新華社)
要徹底剎住這股歪風,不能光靠某個部門單打獨斗,需要把幾個部門的勁兒擰成一股繩,把整個鏈條盯緊、查透,進一步提升違法成本,讓心存僥幸者不敢以身試法。昨天,國家衛健委也迅速響應,表示將強化醫美亂象治理,推進問題線索跨部門聯合處置,持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透過醫美市場的種種亂象,我們也能看到一些非理性的醫美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崇尚“悅己消費”,更加注重自身形象,渴望有更靚麗的外形,加之一些自媒體鼓吹“顏值即正義”,也加劇了一些年輕消費者的容貌焦慮。
其實,追求美、想變美,這本無可厚非,但首先要弄懂,到底什么是美。美的標準是多元的,它根植于健康,綻放于自信,并非完全由外貌決定,更與流水線上的“錐子臉”“高鼻梁”無關。
某種程度上,追求美的第一步,是先給審美觀念“松綁”。如果決定使用醫美手段,也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選擇正規機構、持證上崗的醫生,多方咨詢、慎重考慮,別讓美容變“毀容”,微整形變“危”整形。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