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前篇:
(一)
楊成武上將被譽為白袍小將,在晉察冀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般的存在。不過楊成武在抗戰和解放戰爭初也有一段委屈時光。
一、高光開局楊成武
聶帥1937年底到五臺地區開辟敵后根據地,若論壓力,不比3個主力師任何一個小。聶帥手中只有一個獨立團的正規軍,要去的地方卻是日寇力量最為集中的地方。
所以無論后來聶帥在解放戰爭之初軍事指揮上有多少失利,我們都不應過多指責聶帥。晉察冀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發展出模范根據地,締造數十萬大軍,這份功勞足以使聶帥穩居十大元帥之位。
楊成武上將是開辟晉察冀的首要功臣。
1937年底到1938年初,晉察冀軍區建立后,成立了4個二級分區。
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鄧華。
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趙爾陸。
第三軍分區,司令員陳漫遠,政委王平。
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周建屏,政委劉道生。
以數字序號為軍區番號,沒有以地域為名那么拉風。比如山東的五大軍區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等,129師開辟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新四軍開辟的蘇中、淮南、蘇北、淮北、蘇浙等,解放戰爭初期東北的北滿、南滿、西滿三個大區等等。
不過這個四個二級軍區也是非同小可,主官們后來級別都很高,楊成武、鄧華、趙爾陸、王平都是上將。陳漫遠到地方工作未授銜,周建屏不幸早亡,二位其實也都很有資格競爭上將。唯有劉道生資歷略淺只授中將。
值得一說的是鄧華,他與楊成武早年都是紅一軍團的老人,不過兩人個性都非常突出,都不是善于和別人搭檔的。致有1938年6月出走冀東與楊成武幾乎翻臉之舉,鄧華與宋時輪搭檔在冀東苦戰數月,旋又因軍事指揮不當撤回平西。
此后鄧華歷職第五分區和第四分區,聶總根據鄧華的特點,都讓他當一號而不當政委,可以說很好地避開了鄧華的缺點而發揚了他善于主持大局的優點。
楊成武在一分區擔任司令員期間,一邊發展八路軍正規部隊,一邊打擊偽軍、消化國軍游雜武裝和民間武裝,在初期四個分區中力量最強、干部最多、正規化程度最高,受聶帥信任也最重。
楊成武在幾位分區司令中,屬于既能打仗、又能帶隊伍的、又善于軍政委兼挑,在1937年底至1944年晉察冀大洗牌大重組這段時間,是實打實的首將。
上篇陳正湘一文中說到黃嶺戰斗的爭議,筆者并非對楊成武將軍不敬。相反,筆者始終認為,黃土嶺戰斗參加的部隊比較多,涉及兩個分區、兩個主力師的部隊,在聶帥之下,肯定要有一個跨分區的統一指揮者,從聶帥、楊成武上將和陳正湘中將的回憶中可以明確地看出,楊成武是在后方指揮所統一進行調度的。
但在前線直接觀察到阿部規秀的指揮部小院,直接指揮炮兵進行轟擊的,則是時任一分區一團團長的陳正湘。楊成武和陳正湘兩者各有各的角色定位,若無楊成武在分區的統一調度,只靠陳正湘1個團吸不住也打不掉阿部規秀指揮所;若非陳正湘在前線的敏銳觀察、正確指揮,楊成武也很難奏此凱歌。
二、冀中概況
1945年9月,楊成武出任冀中縱隊司令員,下轄11、12、13旅。
這件事,屬于楊成武相對比較低光度的一個時期。其周期,要從1944年晉察冀高干會議算起。那年7月到9月,高干會議一直開了80多天。內幕比較多,不能多言,說穿了也沒啥意思,屬于陰影比較多但正能量不多的一段歷史,筆者一向不愿發掘這種東西。
此次會議的一大產物是,晉察冀軍區的軍事體系發生重大調整,從原來的兩級改為三級。以往晉察冀軍區直接管轄從第一到第十三各分區,改建后,成了冀察、冀晉、冀熱遼、冀中四個二級軍區,其下才是各數字番號的三級軍區。
這對楊成武帶來較大影響。
改為四大軍區,楊成武調離一分區,改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級別雖然提高了,卻和以往老部隊脫離開了,改為指揮冀中的游擊隊。
以往,一分區部隊相當于聶榮臻的直屬部隊,日軍來掃蕩就叫一分區部隊去保衛,軍區總部并無其他作戰部隊。改制之后,程子華著手建立軍區直接指揮的警衛部隊,不再有事輒召一分區,一分區的地位應聲而落。
楊成武將軍熱愛宣傳工作,在冀中撰寫的一些反映冀中平原游擊戰的文章后來很有名,給人一種輕松寫意的感覺,但真實情況并不像文章里形容的那么樂觀,而是很難很難,遠遠沒有當年一分區那么好的基礎和那么雄厚的力量。
冀中軍區有前后兩個階段,呂正操率部開創的是前期,1942年日軍五一大掃蕩,冀中抗日武裝大部撤走,晉察冀軍區在1944年重建之。重建后的冀中軍區雖然恢復建立了隱蔽根據地,但日軍修建了7500公里的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鎖溝,建立了1700多個據點,把冀中軍區的8000多個城鎮分割成2000多個小碎塊。
從1944年8月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冀中部隊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雖經楊成武點金之手,組建了29個團的兵力,從規模上看相當可觀,但畢竟部隊戰斗力的生成要遵循基本規律,人可以短時間湊出來,技戰術水平卻一點也不能速成,畢竟韓信破趙那種上古戰史跡近神話,而且越是古代,對士兵個體技術水平要求越低,撒豆成兵的軍事神話在現代軍事科學面前根本無法實現。
1945年9月組建的冀中縱隊3個旅,在1946年3月改編為晉察冀第3縱隊時也照例裁掉1個旅。楊成武的回憶錄與郭天民傳記正好能對起來,兩人關于裁撤主力都堅決反對,楊成武寫一封很長報告,與李志民、郭天民共同簽字請求聶帥收回成命。只不過這個命令聶帥亦無法自主,楊成武只好照辦,3個旅裁改重組,11旅打散,12旅改7旅、13旅改為8旅,打散的部隊與冀中其他部隊改并為獨7、獨8旅。
楊成武和郭天民的做法一樣,都是變相打埋伏,聶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管。
楊成武心里苦,不光是兵員少,3縱新兵為主、游擊隊新升級為主力,缺乏一分區老部隊的經驗和基礎,不如4縱(陳正湘)都是老部隊,基礎很厚實,能打硬仗。
1945年冬打綏遠戰役,冀中楊成武縱隊參戰,剛剛從冀中地方部隊升級起來,都不知道野戰是怎么回事,一拉出去就露了怯。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