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烏江南岸的甕安縣猴場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最終決定由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執行強渡烏江的任務。
時任團長的耿飆是毛主席的老鄉,接到任務后,他高興的同時也很焦慮,高興是因為黨組織對他的信任,焦慮是此時敵人三個師就在后面緊追紅軍,必須要在敵人到來前,強渡烏江成功。
第四團的戰士們得知要渡烏江,個個都表現出了不怕死的愿望,一營三連連長毛振華直接找到了耿飆:“團長,三連連長毛振華,也就是我,必須加入渡江的尖兵隊。”
耿飆當然知道,能夠從中央蘇區一路走來的,可都是革命寶貝兒,雖然級別差不少,但他還真不能說狠話,耿飆小聲說道:“看看,你看,這個任務不同一般,我不是講過了嗎......”
“那你說,我作戰能力怎么樣?”毛振華還未等耿飆說完,就打斷了他。
耿飆想了想說:“確實是頭猛虎,是個能打的戰士。”
盡管耿飆的贊揚是真誠的,毛振華并未高興,而是繼續問道:“那我戰術上呢?”
“也行,很機靈。”耿飆回答道,既然都可以,那為啥不讓我去?毛振華不服了,耿飆沒辦法,只好再次勸說......毛振華倒也是個妙人,他直接將上衣脫了下來,喊道:“團長,你來看,我當場給你扎兩個猛子看看。”
諸位戰士也都起哄,耿飆沒辦法,那只好同意了,毛振華自此成為了第一批強渡烏江的勇士。
只是可惜的是,盡管之后毛振華帶著4名戰士順水偷渡過江,可是過了江后,他們卻是和部隊失去了聯系,沒人配合,那不行,必須再找人渡烏江,至此,二連的連長楊上堃站了出來。
楊上堃也是個老紅軍了,17歲那年,他就加入了革命隊伍,到此時,已經有5個年頭了,在上百場戰役的槍林彈雨下,他還活著,這說明他不僅命大,而且膽子也大。
可這一次面對強渡烏江的責任,楊上堃還是有些猶豫了,當然,也是短暫的猶豫,對他這位老紅軍來說,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榮譽高于一切,他愿意為革命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
就在1935年1月3日出發戰斗前,楊上堃找到了一位老鄉,交給了他一些衣服和獎章,說:“如果我沒回來,請你幫我寄回家里。”可事實上,楊上堃回來了,他成功了。
“回來了,他成功了”,雖然是短短7個字,但想必朋友們一定能夠想象出這其中的艱辛與困難,在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事后,紅二師的師政委劉亞樓(開國上將),親自將一套列寧服,獎勵給了楊上堃等10多位強渡烏江的勇士,列寧服上,還專門繡了“軍委獎勵”四個大字,不僅如此,黨中央還授予楊上堃等10多位戰士以“勇士”的稱呼。
后來就有人說,楊上堃的這套列寧服,其實也是一道“免死金牌”,只是希望他沒有使用這個的時候,因為一旦用上,那可就是“殺頭”的重罪,令人遺憾的是,幾年后,楊上堃卻是用上了“免死金牌”
那是1940年的一天,不過事情的起因,還要從1937年說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我黨與國民黨進行了第二次的合作,由于國民政府只給了紅軍三個師的編制,因此,大多人都不得不降級使用,譬如軍團長林彪做師長,還要軍團長徐海東做旅長等例子。
楊上堃相對于幾年前的職務,他甚至還升級了,當上了八路軍115師獨立團一營的營長,對這個職務,楊上堃并無任何的意見,畢竟降職的可不止他一個,更重要的是,他的職務不算低了,好歹是個正營長哩。
只是讓楊上堃無法接受的是,幾年后,隨著八路軍部隊的增多,他的職務卻是“明升暗降”了。
1940年,當年的獨立團,現在已經是晉察冀軍區一分區,這一年,一分區一團的團長陳正湘被提拔為了支隊長,是升官,副團長外調,任團參謀長的楊上堃認為,團長的職務非他莫屬,因為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貢獻來說,他完全可以擔此重任。
可最后的結果卻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居然將二營營長宋玉琳當了團長,二是讓楊上堃前往一支隊做參謀長。
這個職務對楊上堃來說,也算是升職,但在楊上堃自己看來,這可不就是給自己“降職”嗎?參謀長再好,哪有上前線戰場打鬼子舒服?再說了,他從參軍開始就一直在一線戰斗,讓他在后方工作,短時間還行,長時間根本不能接受。
甚至楊上堃還認為,之所以楊成武不讓自己做團長,是因為他不相信自己的作戰能力和領導能力,一時間,楊上堃對楊成武很不滿。
就在這個時候,擔任偵察科科長的袁彪,偵察股股長的羅昭輝也對楊成武頗有怨言,兩人得知楊上堃的心里想法后,當即聯絡了楊上堃,準備去叛逃。
楊上堃根本不想叛逃隊伍,他只是想要到外面獨自打鬼子,打出個結果給楊成武看看,但這件事一經發生后,就已經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
后來,幾人離隊沒有成功,因為楊成武派人將他們截了下來,而這件事一經曝出后,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連延安的八路軍總部都知道了,副總司令員彭德懷直接開口:“槍斃,統統槍斃。”
毛主席對此也很無奈,但他對如何處理楊上堃,保留了意見,不管怎么說,楊上堃確實是當年紅軍強渡烏江的功臣,不能讓他就這樣“結束”自己的一生。
在毛主席的干預下,離隊的楊上堃又回到了隊伍里,其他人,倒是沒有那么好運了。
回到隊伍的楊上堃痛定思痛,他知道自己是犯了很大的錯誤,之后,他甘心在延安學習,解放戰爭時期,他曾到過東北,鎮壓過土匪,直到1949年時,他又隨軍南下,回到了家鄉江西。
這個時候的楊上堃,由于之前他犯的錯誤,他的職務大不如前,以至于在1955年時授銜,他僅僅是個上校,如果當年他沒有犯錯,或許他不止上校,甚至有可能是個少將了,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它不給人改過的機會。
后來的楊上堃,一直兢兢業業在江西,為家鄉的建設嘔心瀝血,直到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