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消息,近日江蘇常州的市民朱先生反映,自己的堂哥在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宜興市和橋醫院)處理手部傷口,卻被告知需要進行多項內科彩超檢查,包含了前列腺、雙腎、輸尿管、膀胱、肝膽胰脾多項看起來與外傷“不相干”的待檢項目。
醫生對此的解釋為“如果家屬不想做檢查,可以不做”。宜興市衛健委一工作人員稱,目前已對涉事醫生做出停職處理,已有同事前往涉事醫院對這個事情的定性進行核查。
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面對質疑時,拋出了一個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按照當地衛健委規定,住院患者都需要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腹部B超等項目,而“年齡大的患者還會進行前列腺的檢查”。
這一解釋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患者朱先生年僅34歲,正值壯年。單純手部外傷與前列腺、雙腎、輸尿管、膀胱等器官檢查之間,不存在任何醫學邏輯關聯。當家屬詢問檢查必要性時,醫護人員的回避態度更顯心虛,辦公室里的多位醫生無人答復疑問,甚至有醫生拋出“你不懂,我不跟你講”的傲慢言辭。
宜興市衛健委工作人員的表態直接戳破了醫院的托詞:“單純的手部外傷,一般來說不需要進行前列腺、腹部等方面的檢查”。這明確顯示所謂“常規檢查”不過是過度醫療的遮羞布。
此次事件暴露的問題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基礎醫療服務的嚴重失職,另一方面是毫無節制的過度檢查。
朱先生初次清創時曾特意詢問醫生是否清理干凈玻璃碎渣,得到肯定答復,但第二天CT檢查卻發現殘留兩顆玻璃渣,導致已縫合的傷口必須重新切開處理。這種低級失誤直接造成患者“不但花了這么多錢,還白白多挨了一刀”。
就在患者承受醫療過失帶來的二次傷害時,醫院卻開出了一系列與傷情無關的高價檢查。這種操作模式揭示了部分醫療機構的畸形運營邏輯,對基礎診療敷衍了事,卻在創收項目上“精益求精”。
事件曝光后,責任方開始了一場“踢皮球”游戲,患者家屬向多個部門投訴,治療科室推說“已向醫院反映”,當地12345熱線也只表示“已向相關部門反映”。在媒體介入前,患者未獲任何實質回應。
更值得深思的是醫院與監管部門的矛盾表態。醫院堅稱按“衛健委規定”執行常規檢查,而宜興市衛健委卻明確否定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這種政策解釋上的分歧,暴露了醫療監管體系的模糊地帶。
當輿論發酵后,涉事醫生被迅速停職,這種“輿情滅火式”處理雖顯果斷,卻未觸及問題核心,為何這類明顯不合理的檢查能通過醫院內部審核?所謂“常規檢查”標準由誰制定?如何監督?
那張寫著“前列腺檢查”的B超單如今已被取消,涉事醫生被停職。但全國各地的醫院里,還有多少張類似的檢查單正被默默開給不知情的患者?
當那位手纏繃帶的工人躺在病床上,看著高達3000元的欠費單時,他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遭遇揭開了醫療體系的一道傷疤,那里流淌的不是鮮血,而是被利益侵蝕的醫德。
醫者的尊嚴不在于開出多少檢查單,而在于能否在每一個三四厘米的傷口里,看見患者的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