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一葉禪心 妙造天成
216
齊白石 貝葉草蟲
鏡心?設色紙本?
102.5×34 cm.?約3.1平尺
說明:廣州市文物店舊藏并附標簽。
出版:
1.《廣州市文物總店藏品集》P81,嶺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2.《齊白石作品珍藏卷》P117,米景揚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5月。
3.《四絕-齊白石詩書畫印精品》P48,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展覽:“四絕—齊白石詩書畫印精品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4月27日-5月3日,北京。
善寫意者,專言其神;
工寫生者,只重其形。
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又復寫生,
自能形神俱見,非偶然所得也。
——齊白石
我國歷代雖不乏工筆草蟲能手,然考其創作范式,傳統畫家多將草蟲置于配景地位,或作點景之用,或為折枝之綴,至齊白石方使草蟲升為獨立畫題,創前無古人之境,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典范意義。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畫稿 蜻蜓、蟬白描稿
“貝葉草蟲”題材之緣起,據胡佩衡考述,肇端于齊白石嶺南行旅。天津楊柳青藏1939年《貝葉草蟲圖》題詩“漫游東粵行蹤寂,古寺重徑僧不知。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暗指其1906年過境廣州僅作暫留,至1908年應羅醒吾邀客居數月,方得深入禪院觀貝葉之機緣。
貝葉即菩提葉,原產天竺,佛祖頓悟圣樹之遺脈,葉形卵圓而尾尖若針,于嶺南寺院常見卻罕現北地。《廣東新語》載其“葉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人采而漚之,惟余細筋如絲,霏微蕩漾,比地紗谷,俗謂之菩提紗。”
齊白石《貝葉草蟲》 局部
此幀《貝葉草蟲》寫五葉四蟲。畫面布局錯落參差,疏疏朗朗幾筆寫出枯枝,一派蕭瑟秋意,枝上高高低低綴五葉菩提,白石所作貝葉,雖是工筆之貌,卻是用寫意筆法,胭脂調赭石為紅,青藍加藤黃作綠,勾出葉筋,換以纖細之筆添畫網狀脈絡,再薄施罩染以淡彩,五枚“菩提紗”令畫面頓添幾分生意,細筋如絲,筆筆見力,霏微蕩漾之“菩提紗”狀,自然生動,間以蜻蜓、蟈蟈、螞蚱、鳴蟬,栩栩如生,極盡工事。
齊白石《貝葉草蟲》 局部
白石又添畫朱紅蜻蜓由上方款款入畫,與枝干之傾斜互生呼應,螞蚱點彩,立于畫前;葉間秋蟬,用濃線淡線勾描,即將薄翼之透明立體躍然紙上,工細處確見匠心,胡佩衡嘆以“絕技”,誠非妄言。
廣州市文物店標簽
出版物封面
齊白石曾言:
客論作畫法,工粗孰難,
予曰筆墨重大,形神極工,不易也。
以此言讀是幀《貝葉草蟲》,精細中求生機,嚴謹中富變化,堪屬其巧思精構之典型佳作,又曾為廣州文物店舊藏并經出版,識者當重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