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一紙聲明震動馬尼拉:中方對菲律賓前參議員弗朗西斯·托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其入境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這位65歲、在美接受法律教育并曾執業的反華政客,成為近年第一個被中國點名制裁的菲律賓政治人物,其任期恰好在制裁宣布前一天——6月30日結束。
菲律賓前參議員弗朗西斯·托倫蒂諾(資料圖)
答案藏在兩條脈絡交織的軌跡里。
首先,他是菲律賓近年南海侵權行動的關鍵推手。托倫蒂諾并非普通政客,他深度參與炮制并推動了2024年11月由總統馬科斯簽署的所謂《海洋區域法》與《群島海道法》。前者公然將中國黃巖島和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及相關海域非法納入菲方“主權范圍”;后者則以國內法形式悍然挑戰國際航行規則。當菲律賓試圖以“國內立法不容干涉”為幌子固化非法南海仲裁裁決時,托倫蒂諾正是站在前臺搖旗吶喊的急先鋒。今年1月,他仍不忘呼吁為菲海岸警衛隊新兵提供“海洋區域法”培訓,企圖將侵權意識植入國家機器。
其次,他擅長操弄民粹、撕裂共識。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丁鐸指出,托倫蒂諾倚仗家族在呂宋島甲米地省深厚的政治根基(該省屬菲律賓海外務工最大來源地——卡拉巴松地區),卻將影響力扭曲為攻擊利器。他長期惡意炒作“中國間諜潛伏菲官僚機構”“中國干涉菲選舉”等謠言,更肆無忌憚地給主張對華理性對話的菲國內人士扣上“出賣菲律賓利益”的帽子。其行徑已非尋常政治博弈,而是擊穿了政治操守的底線。
馬科斯(資料圖)
中方選擇“禁止入境”作為制裁手段,看似基礎,實則蘊含精準考量。
托倫蒂諾并非與中國毫無聯系。他曾在香港慶生,社交動態里不乏與在港菲律賓務工人員(菲傭)的合影——這個約200萬人的群體是菲政客海外拉票的重要目標。數據顯示,香港是菲海外勞工首選地之一,而托倫蒂諾家族勢力所在的卡拉巴松地區正是菲勞務輸出的核心區域。禁令之下,托倫蒂諾不僅被擋在香港門外,其家族成員(包括擔任甲米地省省長、大雅臺市市長及議員的親屬)也因此蒙上陰影。根據《反外國制裁法》,制裁可延伸至其配偶、直系親屬及相關組織。
制裁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中的正是托倫蒂諾這類政客賴以生存的根基——地方家族政治網絡與海外勞工票倉。當一名來自卡拉巴松的政客被中國拒之門外,當地民眾如何看待他及背后的家族?潛在的政治代價不言而喻。
菲國防部長特奧多羅(資料圖)
中方亮劍之際,菲律賓的南海動作卻持續不斷。
近期,菲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宣稱將東海和南海視為“整體行動區域”。這與日本防衛大臣今年4月向美國防長提議的“東海-南海-朝鮮半島一體化戰區”構想遙相呼應。特奧多羅雖刻意剔除了朝鮮半島,卻強調菲日面臨“類似威脅”。更值得警惕的是,他透露美澳日菲“小分隊”將于12月建立協調中心推進這一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張潔一針見血地指出,此類“小多邊”聯動本質是美國印太戰略遏制中國的延伸,核心特征是“海海聯動”——妄圖從東海、南海到臺海編織對華圍堵網。實力較弱的菲律賓在其中甘當棋子,6月30日甚至與立陶宛簽署所謂“安全聯盟”協議,以“應對地區威脅”為名拉幫結派。這種仰賴域外勢力撐腰、妄圖固化非法主張的行徑,恰恰是南海風波的深層病灶。
托倫蒂諾被制裁,是一個清晰的戰略警示:中國在南海維權工具箱中增添了新的法律利器。依據《反外國制裁法》和《對外關系法》,中方首次對菲政客出手,標志著反制手段的拓展與成熟。山東大學學者戚凱指出,隨著中國全球利益擴展,如何精準、有效、負責任地運用反制工具,是一個關鍵命題。
制裁托倫蒂諾,更是給馬尼拉內部涉華問題投機者的一記警鐘。當托倫蒂諾家族的政治根基因此動搖,當716億美元的中菲年貿易額(中國連續九年為菲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可能因政治豪賭而面臨風險,那些盤算靠反華投機撈取私利的政客不得不三思:步托倫蒂諾的后塵是否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