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兩岸關系緊張到什么程度?就連島內那些本來擅長模糊立場的政客,也開始頻頻在電視上自曝“救臺良方”。
而2024年7月,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突然高調拋出“一國兩治”,建議統一后大陸不駐軍,把原本的“一國兩制”改了個字。
大家都在問:郭正亮究竟打的什么算盤?這種“創新提案”到底有多少實際意義?
郭正亮為何要“改字”?
先交代下背景,郭正亮這個人,資歷不淺——臺灣政壇里有頭有臉的“理論派”,早年是民進黨里的學者型人物,最近幾年和綠營漸行漸遠。
2023年,他干脆退了黨。到了2024年7月,他在電視節目里提出“把‘一國兩制’的‘制’改成‘治’”,又建議統一后大陸不在臺駐軍。
這番話,很多人覺得只是文字游戲,背后卻是島內氣氛變化的信號。
其實,“一國兩制”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為香港、澳門量身定制過。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后,這一政策理論上也對臺灣開放。但說句實在的,這四個字在臺灣的接受度,真心不高。島內不少人把“制”理解成要一體化、甚至“消滅臺灣現有體制”,擔心統一后被“改造”。
郭正亮靈機一動,建議把“制”換成“治”。他覺得“治”偏重治理,強調臺灣有更大行政自主空間。說白了,就是“臺面上同屬一個中國,臺面下臺灣照舊自己治自己”,甚至保留現有軍隊。再加上主張統一后大陸不駐軍,妥妥一副“給你面子、讓你安心”的做派。
這一套聽起來是不是熟悉?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清華大學前院長沈君山就提過類似概念,還被稱作“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和平競爭”。再往后,“一屋兩室,各執門匙”的說法也流行過。臺灣歷代“和事佬”都試圖給島內找個“既保現狀又能喊統一”的體面臺階,只是每次都卡在主權和軍事這個死結上。
陸方底線:主權、軍隊都不能讓
這一回郭正亮的新提議,馬上在島內外引起熱議。民進黨立刻劃清界限,說“郭只是個人觀點”。國民黨不敢接招,只說“有助和平都可以談”,還是那套“以民意為主”的模糊說辭。島內新冒頭的“民眾黨”,則主打“冷靜降溫”,但沒拿出實際對策。
但問題是,大陸的底線一直沒變——一個中國原則不可撼動,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絕對不行。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再次強調,統一后的臺灣可以高度自治,但國防、外交歸中央。國臺辦也反復講,任何方案都不能動搖中央權威,“一國兩府”更是堅決否定。
你說讓臺灣保留軍隊、不駐解放軍,這在大陸看來,相當于讓臺灣保有類似“主權國家”的地位。這等于變相承認“兩個中國”。之前沈君山那套“兩個政府”,早被大陸一票否決了。道理很簡單,軍隊就是主權的象征,歷史上但凡分裂、對抗,都是“各自有軍隊”。統一大業,最怕留下尾巴和隱患。
很多人關心臺灣老百姓怎么看。實際上,2024年島內民調顯示,大約60%民眾支持維持現狀,20%支持統一,剩下的傾向“獨立”。這里的“現狀”,其實就是模糊策略——既不宣布獨立,也不談統一,能拖一天是一天。
島內社會的分裂和迷茫很明顯。一方面,經濟上高度依賴大陸。大陸連續20年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臺商投資項目超過12萬個,實際投資額超713億美元,兩岸之間,每年人員往來接近900萬人次。但另一方面,政客和媒體不斷“去中國化”,鼓吹“美臺同盟”,刻意制造敵意。
其實臺當局明白,靠著美國人玩“以臺制華”,終究是懸崖邊的小把戲。民進黨這些年拼命“倚美謀獨”,不斷加碼對抗,但底氣越來越弱。賴清德上臺后,“兩岸互不隸屬”的說法一出,大陸的軍事壓力、經濟反制馬上就到。
解放軍動作與“經濟牌”
最近的解放軍環臺軍演,其實是對臺獨勢力最明確的警告。
2024年5月,東部戰區組織“聯合利劍-2024A”演習,35架軍機、7艘軍艦環島巡航,甚至軍機距離臺北不到30海里。6月,巡航活動升級為常態化。大陸這波軍演不光是展示實力,更是在告訴島內:再繼續拖延,和平窗口就要關上了。
與此同時,經濟牌也打得很狠。2024年5月,大陸宣布終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之前給臺灣的關稅優惠,直接“斷奶”。這一政策涉及90億人民幣,取消后島內相關企業直接受損,間接影響遠不止表面數字。大陸其實是在用經濟手段告訴臺當局:回歸才有蛋糕,鬧事只會自絕后路。
郭正亮說的“一國兩治”,本質是臺式“緩兵之計”——希望能爭取更多談判空間和島內主動權。
他深知臺獨已無路可走,“和平統一”才是唯一出路。但他想象中的“治”,如果真讓臺灣保有軍隊、實際治權,最終還是會被陸方視為“變相獨立”。
其實早在毛主席、周總理時代,大陸對臺表態就很開放——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其他內政、經濟、社會事務都可以談。但軍事、外交,絕不松口。這個原則在鄧小平“一國兩制”方案里又進一步細化,給足了高度自治空間,卻把“主權底線”寫死。
看似“一字之差”,實則原則不變。大陸不會為了暫時的平穩而留下潛在風險,更不會接受任何軟化主權、松動軍事的安排。
說到底,郭正亮的方案更多反映了臺灣現實的尷尬:政治上被民進黨和“獨派”綁架,經濟上又越來越離不開大陸,島內民眾普遍焦慮。在這種局面下,“一國兩治”不過是另一種自保姿態——既想討好大陸、爭取話語權,又怕失去自身利益。
但從大陸的視角,解決臺灣問題已進入倒計時。今年6月,國務院、最高法、最高檢等聯合發布《關于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專門針對極端分裂分子,明令嚴懲。這一信號非常清楚:統一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對抗只會加速自身被邊緣化。
外部勢力方面,美國依舊在臺海問題上興風作浪,軍售不斷,官員竄訪不停。可美國干涉再多,也擋不住大陸軍力、經濟和政策的全面升級。每次“臺獨”挑釁,反而加快了解放軍的部署和演練頻率。
臺灣當局如果一味拖延、對抗,只會喪失協商空間和發展機遇。大陸始終把“和平統一”當首選,但絕不承諾放棄武力。武力之外,經濟、法律、輿論各種牌,樣樣準備齊全。
只要臺灣回到“九二共識”,兩岸馬上可以坐下來談具體方案。港澳經驗有可借鑒之處,但臺灣更復雜,需要定制一套合適的融合路徑,比如未來經濟融合、社會治理接軌、人才流動等。兩岸都是中國人,統一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臺灣民眾和大陸一起分享民族復興的紅利,這才是最大公約數。
回到郭正亮的“一國兩治”,可以說這是島內現實壓力下的變通想法,有其歷史必然性,但不具備現實可行性。大陸的立場不會為一個“字眼創新”而松動,“主權”“軍隊”“中央權威”永遠是紅線。島內政客與其指望外部靠山或文字游戲,不如回歸協商正軌,早日解決懸而未決的統一問題,才是臺灣同胞的最大福祉。
如果你讀到這里,覺得內容有點意思,歡迎關注、討論。臺灣問題復雜,但只要有一顆理性和善意的心,終究會找到真正屬于兩岸的未來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