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際投行完全讓人看不懂了,不再只買白馬股,藍籌股了,很多時候投資的都是業績不太好的題材股,完全是在投機。
今天周末復盤,發現一只海洋經濟股票,業績連續三年下滑,股價從歷史最高25.96元,跌到了最低1.37元,一季度高盛和巴萊克卻重倉買進前十大流通股東。
從公司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東情況看,高盛一季度新進,持股408.16萬股,占流通股比例0.28%,位列公司第五大股東;巴萊克一季度新進,持股330.7萬股,占流通股比例0.23%,位列公司第八大股東。兩大國際頂尖投行都買進了前十大流通股東。
那么這家公司有何魅力,能吸引兩大國際投行扎堆進場,重倉持股呢?
這家公司發行價7.0元,于2004年4月5日上市,所屬行業為漁業-水產養殖,主營業務為海水養殖、食品加工、遠洋捕撈、醫藥保健四大產業協調發展。
從公司2024年的經營分析看,冷凍調理食品營收5.652億元,占比39.92%,毛利率6.02%;鮮海參營收5.122億元,占比36.17%,毛利率29.78%;海參產品營收2.133億元,占比15.06%,毛利率7.46%;捕撈海產品營收1.058億元,占比7.47%,毛利率6.44%。
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海參養殖企業,也是海水養殖及食品加工龍頭企業,連續16年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成為中國全產業鏈有機海參參與創作者,受益于預制菜行業高增長及海洋經濟政策支持,具備全產業鏈布局優勢。
二級市場上,公司在2007年那波大牛市的時候,股價最高漲到了25.96元,這也是它的歷史最高價,此后再也沒有超越過,2015年時股價有過一次小高峰,最高漲到了13.55元,此后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下跌,去年六月份公司股價一度跌到了最低1.37元,截至周五收盤,公司股價報收于2.41億元,總市值35.21億元。
業績上,公司最近十年凈利潤都沒有超過一個億的,而且近三年持續下滑,2024年歸母凈利潤4343萬元,同比下降12.17%,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657.6萬元,同比下降11.75%。
業績確實很一般,但為何高盛和巴萊克卻重倉買進了前十大股東,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公司從2015年到現在連續下跌10年,底部盤整也有7年之久,調整比較充分,股價處于歷史低位附近,下跌空間有限。
二是,公司市值只有35億,典型的小盤股,籌碼比較集中,一遇到風口,可能就會有資金炒作。
三是,公司不但有當下熱門的海洋經濟概念,還有預制菜、中韓自貿區、鄉村振興、電子商務等概念。
但從公司今年以來的股價走勢來看,一直處于橫盤狀態,高盛和巴萊克目前最多也是保本或者微利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