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羅榮桓二位開國元勛,是一同經歷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歷生死的革命同志,本有著兄弟情的他們卻也有意見不合,觀念不一的時候。
1953年,彭德懷去看望正在北戴河休養的羅榮桓院長,羅榮桓竟不顧情面,直接批評彭老總說他是不是老糊涂了,這是為何。
提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起新中國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彼時的新中國才剛成立不久,全國百廢待興。
為了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國家領導人決定效仿蘇聯模式,毛主席提出:“他們就是現成的教科書,這本書我們要仔細翻閱。”于是,不計其數的蘇聯顧問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
毛主席認為,我軍目前尚處于落后水平,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應積極向蘇聯學習,爭取將他們的寶貴經驗都學到手,將我軍建設成世界上第二支最優良的軍隊。
但應叫顧問還是叫專家呢:原來,早在紅軍時期,紅軍就感受到了外國顧問不能切身體會紅軍艱難的現狀,不心疼戰士的教訓。
比如長征時期的德國共產黨李德同志,不僅在湘江戰役時,絲毫不聽取毛主席的意見,一意孤行,執意要戰士們帶著輜重行軍,結果除了不計其數累死在半路的戰士外,更是大大拖累了行軍速度,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給我軍帶來了難以抹去的傷害。
直到遵義會議后取消了李德等人的指揮權,確立了毛主席的指揮地位,才將我軍拉回到了正軌上。
但是外國顧問不切實際的錯誤指揮,對我軍戰士造成的傷害卻仍舊歷歷在目,很多人都對“顧問”這個名稱有所情緒。
于是1950年,劉伯承思慮再三,決定改變這個稱呼,于是他就直接向周總理提議,要不別叫“蘇聯顧問”了,叫“專家”吧。
1952年,周總理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將彭總從前線調回國,讓他在北京主持軍委的日常工作,參會人員悉數表示同意,而彭德懷主持軍委工作后,對蘇聯顧問的態度也很謹慎。
彭德懷表示,各部門與蘇聯顧問之間不能只是面對要求走形式,要設身處地地與蘇聯顧問交流,面對他們要虛心求教,以此改進自己的不足。但也不能完全照搬蘇聯顧問,因為當時有很多蘇聯顧問,將蘇聯紅軍的模式一成不變地搬進了中國,這樣的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勢必會走很多彎路。
就拿內伶仃島上的居民來說,彭總在知道他們的處境之后十分生氣。我們本身沒有這個意思,是蘇聯顧問的一意孤行,在我們看來,只需將其中含有重大嫌疑的居民清走即可,而不是讓這些人一時半會都居無定所。
在當時的蘇聯模式下,不僅蘇聯顧問與我軍有很大的分歧,就連蘇聯顧問內部也各有各的意見。比如海軍部門顧問強調擴大海軍,空軍部門顧問極力強調擴大空軍,而如此多的意見,無疑也增加了彭德懷的工作難度。
就連一向對此保持謹慎態度的彭老總也有不慎的時候。
1953年,在朝鮮戰爭即將結束之際,蘇聯顧問多次建議彭德懷,讓他效仿蘇聯紅軍,實行“一長制”:即實行一首長制度,也就是要取消政委等職位。
本來彭德懷并不贊同,但是經不住這些蘇聯顧問的軟硬兼施,最后彭德懷在軍委例會上提出:就按照蘇聯所說,團以上的政治部可以取消政治部主任一職,由政治委員兼任,然后將抽出的干部培養為軍事指揮員,隨后彭德懷在全軍實施。
而我們故事的另一位元勛,羅榮桓同志,長期從事政治工作,聽到此次變動,他有很多話想問彭德懷,正欲電話之際,不料彭德懷主動找到了他,他正是來詢問這位老政委的意見。
羅榮桓告訴彭德懷,政委制度是我們從井岡山時期就建立起來的,不能因為一味地效仿蘇聯就認為政委的作用不大了,認為政委過時了,那樣豈不是丟掉了我軍的優良傳統。
回去后,彭德懷作了深刻的反思并在軍委例會上進行了自我批評。
此后彭德懷知道了一味效仿蘇聯的弊端,深刻思考了究竟該如何向蘇聯學習,后來他提出,我們在向蘇聯學習的同時,更要自己去實踐,將蘇聯的經驗同自身的經驗結合起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尤其不能狂妄自大,拋開機械化模式。
而同時的毛主席又是什么想法呢。我們知道,毛主席的一生都在希望中國能夠不依賴于別的國家,搞出自己的一套屬于自己的模式來。
因此,對于蘇聯模式,毛主席的想法跟羅榮桓一樣,他告訴同志們,我們不要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如別人,把我們自己的東西撿起來,提高民族自信心,要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主義”精神發展起來,彭德懷也迅速將毛主席的批示在全軍中傳達下去。
但是當時的很多蘇聯顧問面對我們國家的發展,他們當中不乏有嗤之以鼻之輩,雖然表面上并沒有什么,但是在他們平時的言語和行為中,這種想法就被徹底暴露了出來。我們的駐華顧問和毛主席當然也知道,因為蘇聯人只講蘇聯模式,隨后一股腦地丟給我們,全然不顧中國國情是否適合。
而不允許我們有任何反駁,甚至在我們有與之相悖的時候,蘇聯人就會表達不滿,這也為后面的中蘇關系破裂埋下了伏筆。
由于蘇聯的目的是讓中國照搬蘇聯模式,讓中國成為蘇聯在東亞的一顆棋子,而中國執意不照搬蘇聯模式,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獨立的路來,蘇聯不能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身上得到國民黨那樣的好處,很快中蘇關系便出現了裂痕。
他們下令撤走了所有派往中國的專家,還把所有的設備跟數據帶走了,當時有很多大項目只做了一半便匆匆結束,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以后,中國的很多技術又被迫回到了解放前,包括當時正在進行的原子彈工程,蘇聯專家們秉承就是燒了也不便宜中國,讓很多中國科學家的努力功虧一簣。
毛主席知道,要想徹底去“蘇化”,這些代價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時的先輩什么都想過,唯獨沒想過放棄,兩萬五千里長征都走過來了,幾十年抗戰都打過來了,中國不會止步于此。
終于,經過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和不懈的努力下,我國于1964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并于三年后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如今看著中國軍事領域,航天領域,科技領域等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和已經不復存在的蘇聯,我們知道,毛主席的決定是正確的,擺脫蘇聯模式走出一條獨屬于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定是正確的。
參考資料:
《羅榮桓傳》;《羅榮桓元帥》;《毛主席與十大元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