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北約峰會最后一天,正當其高調展示所謂“戰略轉型”之際,中國外長在北京會晤歐盟及各成員國外交官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路透社、法新社均在第一時間發出報道。
北約馬德里會場的喧囂被大西洋彼岸更冷靜務實的聲音平衡。在討論轉向印太、渲染所謂“中國挑戰”的當口,外長在北京與歐盟及各成員國外交官深入對話。他沒有回避北約擴張的地緣震蕩這一核心議題:“歷史經驗表明,集團對抗邏輯會加劇地區緊張,擴大沖突風險?!?這一論斷直接擊中了北約戰略轉型引燃的深層憂慮——北約對亞太影響力的積極投射,正迫使包括德國在內的成員面臨在關鍵經濟伙伴與跨大西洋政治聯盟間艱難權衡。
北約資料圖
在北約試圖為烏克蘭戰場提供更持久支持的時刻,外長明確闡述了中方對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建設性立場。他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構成中歐關系不可移易的政治基石,清晰定義了雙方交往的紅線所在。這種定力與原則性的展現,為雙方后續實質性合作鋪設了軌道。
中國與歐洲遠隔重洋,但彼此的命運交織程度遠超表象。過去三年動蕩的全球經濟環境下,雙邊貨物貿易展現罕見韌性,年規模穩穩站在8000億美元門檻之上。中方提到的關鍵數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起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歐洲累計投資建廠總額已超65億美元,中歐班列開行量逆勢攀漲30%,年運送貨物價值穩定突破700億美元。綠色和數字領域被共同識別為新的增長引擎,預示著未來更具活力的經濟紐帶。這些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們具體體現為大眾汽車在中國的擴建計劃,以及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建設的歐洲最大電池工廠。
北約資料圖
然而障礙同樣不容忽視。歐盟近期掀起的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風能設備等多領域的密集調查,折射出經濟關系敏感度的提升。貿易統計數據背后的故事更加復雜:歐盟統計局報告顯示其2023年對華貿易逆差上升至近3000億美元,布魯塞爾決策層內部“去風險”措施的支持率持續走高。這些摩擦不僅考驗市場準入機制,更考驗歐洲如何在戰略自主口號與具體經貿政策間取得實質性協調。平衡市場開放與保護訴求,對雙方都構成管理難題。
德國的態度值得特別注意。峰會期間,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公開重申:中國對德國而言是不可替代的全球關鍵參與者。這一清晰表態發生在北約密集討論“中國挑戰”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它直觀反映了歐洲內部重要力量的務實認知——任何試圖將歐亞兩大經濟體強行割裂的圖謀,既不符合經濟現實,亦將引發難以預料的外溢效應。
北約資料圖
中方話語的重量,在北約內部不斷加深的裂痕前得到放大。美國在亞洲部署陸基中程導彈計劃遭到法國強烈保留意見;德國總理直指將國防開支盲目提升至GDP的2%是“空中樓閣”;匈牙利更是打破默契、明確拒絕參與北約烏克蘭援助計劃……這些公開分歧深刻暴露了表面團結下涌動的深刻戰略焦慮。歐洲核心國家已認識到,被裹挾進入一場針對非對手國的新型全球對抗,實非其國家利益之福。
北約峰會的喧囂落幕于布魯塞爾,其試圖將自身防御體系外延至亞太的戰略轉向,卻遭遇了來自北京的沉穩應對和歐洲內部的審視目光。中歐關系并非一馬平川,但龐大的共同利益基礎賦予其超越短期風浪的堅固底盤。歷史經驗早已雄辯證明,唯有堅持自主戰略判斷的國家才能真正成為自我命運的舵手。當歐洲看清現實回歸理性軌道,不被域外力量單方面設定的所謂戰略需求所綁架,一個更穩定、更均衡的全球格局才能真正擁有實現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