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盛頓的貿易戰機器重新轟鳴,全球170多個國家的外交郵箱里,都收到了一封來自特朗普政府的"最后通牒"。7月9日,這個被標紅的日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各國頭頂——接受所謂的"對等關稅",否則將面臨美國單邊加征關稅的懲罰。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場席卷全球的貿易風暴中,唯獨北京沒有收到這份"最后通牒"。特朗普的貿易戰地圖上,中國成了一個醒目的空白。
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政策調整,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全球心理戰。特朗普團隊深諳博弈之道,他們知道真正的"對等"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存在。
看看越南的"示范性"協議就一目了然:美國對越南商品加征20%關稅,反觀越南,卻要以零關稅對待美國商品。匪夷所思的是,特朗普團隊還把這種明顯不對等的協議說成是"歷史性勝利",這儼然已成其逼迫他國家就范的談判籌碼。所謂的"對等",不過是"美國優先"的貿易霸權新衣。
特朗普敢于發動這場全球貿易戰的底氣,源于一部名為"大而美"的國內法案。這部法案如同貿易戰的防彈背心,其巧妙之處在于通過三重防護機制:減稅刺激企業回流、增加政府開支填補關稅損失、預留衰退緩沖資金。
更精妙的是,法案設計者將關稅收入與特定選區利益綁定,使得貿易戰在美國國內獲得了超乎想象的政治支持。當貿易戰成為國內政治提款機,特朗普自然敢于在全球范圍揮舞關稅大棒。
在這場針對170多國的"通牒"中,中國的缺席絕非偶然。表面看是中美關稅暫停期延續至8月初的技術性原因,深層卻是中美經濟相互摧毀能力的恐怖平衡。
特朗普團隊心知肚明: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征關稅等于向美國消費者征收"通脹稅",沃爾瑪貨架將迎來新一輪漲價潮;更關鍵的是,中國掌握著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命脈,從光伏面板到鋰電池,美國綠色轉型計劃根本繞不開中國制造。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困局,讓白宮在按下對華貿易核按鈕時格外謹慎。
反觀其他經濟體,處境則大不相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辦公室在收到通牒后連夜召開緊急會議,但討論焦點不是如何反擊,而是如何避免美國動用《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歐洲汽車加征關稅。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私下承認:"我們被綁在日美安全同盟的戰車上,貿易反制空間幾乎為零。"這種安全依賴與經濟獨立的矛盾,正在撕裂傳統盟友體系。馬克龍倡導的"戰略自主"在貿易大棒下顯得如此蒼白,暴露了歐洲作為"經濟巨人、安全侏儒"的致命軟肋。
距離7月9日大限僅剩數日,全球貿易版圖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地震。巴西總統盧拉在南方共同市場峰會上痛斥"這是21世紀的經濟殖民";印度選擇以靜制動,用拖延戰術爭取談判空間;東南亞小國則在緊急尋找替代市場。
這場通牒最危險的副產品,是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意識形態化分裂——西方企業被迫在"價值觀"和利潤之間做出痛苦抉擇。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鬧劇,本質上是一場21世紀的經濟劫掠。當"美國優先"演變為"美國獨行",短期看似斬獲頗豐,實則正在透支美國最寶貴的戰略資產:國際信譽和規則領導力。歷史證明,沒有哪個國家能靠關稅壁壘實現長久繁榮,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全球貿易崩潰就是前車之鑒。
貿易戰的回旋鏢終將飛回。當特朗普慶祝又一個小國"屈服"時,美國農民正為失去中國市場而哀嘆,美國消費者在超市為飆升的物價皺眉。
中國之"例外",恰似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單邊主義的局限與多極世界的必然。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構已然開始,而7月9日不過是個注腳——舊秩序崩塌的轟鳴聲中,新規則的輪廓正在貿易戰硝煙中若隱若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