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齡大了,職業生涯接近尾聲,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最大的話題就是退休之后的生活。
聊得多了,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孩子大學畢業之后大多留在了外地。
一般,留在北上廣深津或省會這樣大城市的居多,最不濟也留在地級市,回縣城的少之又少。
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留在了外地,父母肯定也會跟著去。
很多同事已經悄悄在孩子的工作地買了房,條件好的,甚至買了不止一套:孩子一套,自己一套。把退路已經安排好,就等退休后走人。
一些退休早的前輩,已經這樣做了,很多都和孩子一起在外地定居。
02
我是教師,當然接觸的教師最多,其次是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大家基本上都是通過考試跳出的農門,有了現在的工作,有了現在的生活,可以稱為“考一代”。
那時候國家對大學生包分配工作,原則一般是哪里來的回哪里。
所以,很多“考一代”在完成二到四年的大學教育后,又回到了家鄉。
他們的孩子,當然就是“考二代”了。
不知道是因為擁有相對較好的遺傳基因,還是因為擁有相對較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教育環境,“考二代”的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差,尤其在大學擴招的當下,肯定都能考上大學。
而這樣的家庭一般都有一定的托舉能力,所以絕大多數都會愿意讓孩子向“上”流動,畢業后不再回到縣城。
人往高處走,這是正常的,并不意外。
不過,這樣的現狀也可能會對縣城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值得我們思考。
03
一是人才的流失。
在“考一代”的年代,一個縣里面最優秀的青年上完大學后回鄉,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成為縣域發展的中堅力量。
而現在恰恰相反,越是成績好的孩子,越是優秀的孩子,越不會回來。
不用說清北,也不用說985或211,就連筆者畢業的那所省內師范院校,畢業生回縣城當老師的都不多。
不僅那些家庭條件相對好一些的“考二代”,那些出身農村的“新考一代”,也是如此。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已經不把回鄉作為首選。
二是消費能力的流失。
在縣城,以“考一代”為基礎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妥妥的“中產”。
他們有穩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退休后有不菲的退休金,不用為未來焦慮。
所以,他們也是縣域內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當這一批人都跟隨子女的腳步走向了大城市,同時也帶走了他們身上附著的較為強大的消費能力。
從購房、購車等大宗消費,到買菜做飯、醫療養老等普通消費,這些花錢的事都會和縣城無關。
04
年輕人回鄉意愿不強,一部分消費能力被帶走,會不會帶來縣城活力的不足?
我想到了老家村子里的現狀。
現在的村子里,年輕人很少,基本上都進了城,剩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這些中老年人,經濟條件稍好的話,將來也會跟隨子女進城生活。
現在的村子,已經有了空心村的苗頭。
村子的現在會不會是縣城的未來?
我不知道。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可能。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也可能像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人們更愿意到中小城市甚至農村居住生活。
那樣的話,人口就實現了雙向流動,縣城和鄉村的活力值也會上來。
當然,這事兒不歸我想。
但想都想了,不妨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對于這個問題,不知道您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明珠絮語
特別聲明:
1、內容文章旨在文化傳播,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圖片或者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
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