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過時無法言說,難以表達,是非常常見的體驗。既包含有生理反應的影響,也含有心理反應的影響。
在生理方面,悲傷時喉嚨肌肉緊張、呼吸變淺,造成說話困難;哭泣時,大腦的過度換氣反應也會暫時抑制語言能力。
尤其是在強烈的情緒下,大腦中負責情緒的杏仁核會抑制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因此當情緒強度過高時,我們真的會找不到詞來表達,強烈的悲傷或痛苦會降低人組織語言的能力,表現(xiàn)為語速減慢、用詞簡單,甚至沉默。
在心理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情緒的超載,自體的破碎感難以短時間內(nèi)得到修復或者復原。
2. 內(nèi)在機制自動啟動自我保護系統(tǒng),以避免二次受到傷害。表達脆弱本身就需要承擔被評判的風險,當人處于脆弱狀態(tài)時,潛意識可能會認為"沉默比冒險更安全"。
3. 斷片感,有時難過的根源尚未被自己完全理解或者接受,此時如果突然被需要進行表達,可能就真的會什么也說不出來。
想要面對自己的難以開口,首先需要理解與接受自己的難以開口,允許自己的不解釋、不說話,等待自己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后再進行回應。
有時候,那些無法說出口的難過,需要的或許不是即刻的語言表達,而是一個允許它存在的安全空間。有些情緒像深海的魚,浮到水面時已經(jīng)改變了形態(tài),語言只能捕捉它們的影子,而非全貌。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