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如何訓練你的大腦,感受快樂 “快樂就像蝴蝶一樣獨一無二,你絕不能追逐它。如果你一動不動,它或許會飛來,落在你的手上,但只是短暫的停留。”拉斯金·邦德如是說,這話一點沒錯!但是,你知道嗎?你也可以主動訓練你的大腦,讓它更頻繁地體驗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思想、行為,甚至環境,都能重塑大腦,帶來更大的快樂和幸福感。就像身體健康一樣,情緒健康也需要練習才能培養。因此,我們列出了一些科學證實的訓練大腦快樂的技巧:
感恩練習
感恩是積極心理學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當你專注于你所擁有的一切,并感激它——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將注意力從匱乏轉移到富足。這會讓生活更加富足。研究表明,每天寫下三件感恩之事的人,幸福感更高,抑郁感更低。因此,當你每天練習感恩時,它會重塑你的大腦,讓你看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而不是為所有不順心的事情感到壓力。
重塑消極想法 你的大腦天生就容易察覺威脅——這種生存機制被稱為“消極偏見”。但只要有意識地努力,你可以通過重塑你對事件的解讀來克服這種默認模式。認知行為療法 (CBT) 鼓勵人們挑戰扭曲的想法,用平衡、現實的想法取而代之。例如,與其想“我失敗了,我不夠好”,不如將其重塑為“這次我沒有成功,但我學到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種心理轉變可以減輕焦慮,增強自信,從而幫助你克服挑戰。
親近自然
大自然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心理學家發現,每天哪怕只花 20 分鐘親近自然環境,也能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改善情緒,并提高注意力持續時間。
在公園散步,坐在樹旁,甚至只是欣賞自然風光,都能讓你平靜下來,重新與當下連接。 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關系 人類是社會動物,擁有有意義的關系是獲得長期幸福的關鍵因素之一。
心理學研究表明,擁有牢固社會聯系的人不太可能患上抑郁癥,也更容易感到滿足。因此,抽出時間陪伴親人,與他們共度美好時光,進行深入的交談,并表達善意——所有這些都會在大腦中釋放催產素和血清素等令人愉悅的化學物質。
訓練你的大腦進行正念
正念是一種不帶任何評判地關注當下的練習。規律的正念——通過冥想、深呼吸,或在日常活動中保持覺知——已被證明可以縮小大腦的壓力中心(杏仁核),并增強與幸福感和自我意識相關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念可以幫助你變得更加腳踏實地,減少反應,并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簡單快樂。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