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呢?有時候自己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或者在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時,反應比別人更激烈?
在這些現象的背后可能有一個你從未注意過的原因——你的大腦,這并非你脾氣不好。
當我們遭遇生活中的艱辛,比如失業、沒錢、家庭矛盾等,這些逆境對大腦的影響是深遠的。
如果你的生活經歷了太多磨難,大腦結構和功能可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導致脾氣暴躁的原因。
“脾氣大”的根源可能藏在大腦里
這些長期的生活壓力、苦難或逆境,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負擔,它們會深刻影響我們大腦的生理構造,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應。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次特別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們掃描了低收入家庭人群的大腦反應模式。
結果發現:那些經歷更嚴峻經濟壓力的個體,腦部兩個關鍵區域出現了顯著變化。
第一個變化在杏仁核,杏仁核在我們大腦深處。這是在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反應的一個重要區域。
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情緒指標,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不愉快的事情時,它就會發出警告,讓我們產生憤怒、焦慮等情緒。
研究中,當低收入人群面對潛在社會威脅時(如審視或不贊同的表情),他們的杏仁核活動異常活躍。
也就是說,他們在解讀他人面部微表情時,即使并未遭受實際攻擊,大腦依然瞬間預警。
所以經歷越多困苦的人,越容易激活危險警告。
第二個變化區域是前額葉皮層外側部。
這部分控制我們的情緒管理和行為抑制,具體來說就是能穩住情緒和行為,讓我們三思而后行。
研究發現,那些掙扎在貧富線邊緣的人群,前額葉的反應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人群。
它可能被現實生活的持續壓力抑制了活力,如果情緒來臨,可能很難抑制。
結果顯而易見,這些人大腦不僅會更容易產生憤怒,還更不會控制自己。
在現實中意味著,如果長期處于不順利,我們則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變得更加劇烈,甚至出現不適當的情緒爆發。
比如,工作上的小問題,可能就會引發你的情緒爆炸。
神經可塑性:重塑大腦結構
你是否聽過大腦的可塑性?
簡單來說大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我們的經歷、環境、情緒等因素發生變化。
如果你生活中的壓力和苦難持續時間過長,大腦會做出調整,幫助你更好地應對這些困境。但是這種調整有時會帶來負面的后果。
例如,當我們長期處于壓力之中時,大腦中的神經通路可能會變得過于活躍,讓我們對壓力和挑戰的反應更加劇烈。
但是我們要學會利用這一點,比如當你遇見一個讓你情緒爆炸的事情,我們不要馬上做出反應,而是給大腦一點停留時間;
學會用理智去控制大腦第一時間的沖動。
久而久之,就不是我們被情緒控制,而是我們會主動控制情緒了。
如果長期遭受壓力也會對大腦造成結構的影響。
從專業性的角度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一些腦區的變化,比如杏仁體增大,這讓我們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更強烈,情緒更易失控。
但具體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區域:
前額葉皮層功能受損:前額葉皮層的功能包括控制沖動和做出理智的決策,當它受到影響時,我們的自控力變差,脾氣也更容易失控。
海馬體受損,記憶力下降:長期的壓力會損害海馬體的功能,影響我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使我們更加焦慮和不安。
生活中的應對:如何修復這些神經變化?
雖然逆境改變了我們大腦的一部分結構,但幸運的是大腦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就是上文提及的神經可塑性。
通過一些積極的干預,我們完全可以幫助大腦恢復平衡,重新獲得情緒上的穩定。
加拿大心理學家凱瑟琳也給出了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讓大腦重新找回平衡。
保持積極的心態很重要,樂觀的人在面對逆境時,大腦的反應和悲觀的人不一樣。
樂觀的人會更多地激活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用理性去分析問題,而不是被情緒左右。
你可以試著每天早上對自己說一句:“今天將會是很不錯的一天。”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慢慢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方式。
當感覺陷入失控邊緣時,默默問自己:“這真的是一個威脅,還是一次誤判?”
這樣簡單的識別步驟會提升前額葉對沖作用,讓大腦有機會從警報切換至覺察模式。
學會感恩和保持積極的心態也可以幫助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得到修復,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降低壓力感。
你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幫助大腦恢復平衡,讓自己擁有更加穩定的情緒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