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在我們的潛意識里面,想要促成一件事,或者是想要了解一個人,我們總是下意識認為,要多去觀察對方,要多多向外界獲取信息。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對外探索的結果,總是沒有我們預期的那樣好,這是為什么呢?
打破慣性思維對我們的束縛與局限,許多時候會讓我們在成事上更加順利。比如,鬼谷子早就在千百年前告訴過我們,在大多數人困于“盯別人”的世界里的時候,真正的高手,早就把人生調成了“自我模式”。為什么這么說?請各位一起往下看。
一、鬼谷子:破除“盯別人”局限,把人生調成自我模式
在生活中的各類情形,由于雜念太多,我們總是被外界的人或者物吸引,然后因為外界的人和物的影響,我們可能會草率地做出一些決定或者行為。這些決定以及行為,大多數時候都難以達到我們心中想要的效果,甚至無疾而終,這是為什么呢?
關于上述問題,《鬼谷子》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這句話實際上是鬼谷子在叮囑我們,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人,首先得去了解自己,只有認清了自己,才有洞察他人的基礎。
其實鬼谷子這句話的底層邏輯很簡單,是在強調:我們在與人交往相處時,如果我們連自己的真實需求都沒有搞清楚,還談什么“共情”能力去理解甚至是了解別人?
許多時候,我們缺的不是積極向外探索的興趣,我們缺的是靜下心來沉淀與消化自我。
二、高手的“自我模式”,往往讓人活得更加得心應手
在人際交往中,許多人可能遇到類似這樣的困難:“我明明很遷就對方了,我明明一門心思撲在對方的身上,為什么還會被疏遠,為什么這段關系這么難以維系?”
實際上,上述的疑惑,是很典型地陷入了“盯別人”的誤區。因為自己從來沒有聽過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認真了解過自己的訴求,想當然地在“盯別人”中委屈自己,最后的結果,除了“感動自己”并且“傷痕累累”,再無其他收獲。
舉個例子,一直有言“慈母多敗兒”,這里的“慈母”將目光過于聚焦在了“孩子的需求”,而未考慮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期待孩子能夠健康正值成長,乃至有一番大作為,繼而在短視的“寵溺”下誤了孩子的前程。
真正有遠見的母親,一定是了解了自身的需求以后,在關注與管束孩子方面,進退得當的存在。而他們的親子關系,往往都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各位可以觀察一下身邊是不是這個道理。
三、越是“盯別人”,越是短視,但“自我模式”并非“自我封閉”
其實說了這么多,顏小二是想借著我們老祖宗鬼谷子的智慧告訴大家,不要陷入“盯別人”的誤區,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進行自我沉淀,往往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第一步。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模式”不等于完全自我封閉,更不是鼓勵大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告訴大家,先去了解、關注自己,才有能力去了解、共情他人。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