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個數據嚇我一跳:未來科技的制高點量子技術領域,美國拿走50%,中國搶下40%,整個歐洲拼了老命才啃到5%。
這可不是手機市場份額,而是事關國家命運的關鍵技術。
德國一家鋰電池廠老板已經公開喊話:再這樣下去,我們干脆申請當中國一個省算了。
先說說歐洲企業的真實處境。
上周柏林新能源展會上,原本該大放異彩的德國企業集體蔫了。
某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蓄電池企業展臺前,廠長指著中國企業的展區直嘆氣:"去年我們還敢說質量比中國好,現在人家已經把成本壓到我們生產線上都不可能做到的數字。
"這種絕望感已經蔓延到整個產業鏈,從電池材料到組裝設備,中國企業正在用"中國速度"改寫游戲規則。
美國在背后干的那些事更傷人。
意大利某量子實驗室的負責人私下透露:他們申請購買基礎科研設備,美國供應商突然要求簽署"防中國技術擴散承諾書"。
更離譜的是,德國某車企想買中國生產的激光雷達,發現得先去美國商務部開證明。
歐盟現在就像夾在漢堡包中間的酸黃瓜,技術升級要受美方監控,市場合作又被政治因素攪局。
特朗普最近在賓州演講時的話值得玩味:"歐洲應該感謝我們替他們保管關鍵技術"。
這種"代管論"徹底撕破了遮羞布——美國想要的不僅是市場利益,更要掌控歐洲的技術命脈。
看看現實數據:歐盟企業在中國注冊的技術專利數同比增長了31%,而對美技術交易量暴跌43%,這種反差說明聰明人都知道該往哪邊走。
量子技術這盤棋,歐盟是真下錯了注。
荷蘭阿斯麥算是歐洲最后的驕傲吧?可他們的極紫外光刻機里,80%的精密部件來自中國供應商。
更打臉的是,法國新建的量子計算中心,核心設備清一色貼著華為和中科院的LOGO。
歐盟現在搞技術封鎖,就像是小學生捂著作業本怕被抄,可人家學霸早自己推導出更厲害的公式了。
看看中美是怎么下棋的。
美國在硅谷砸錢搞了五個量子創新中心,中國直接把量子通信寫進十四五規劃核心項目。
歐洲議會光量子技術相關提案就討論了三年,最后批下來的預算還不及中美隨便一個項目的零頭。
馬德里的研究員說得實在:"我們給博士后開的月薪,還不夠中國實習生買機票回國探親。
軍工領域的溫水煮青蛙更致命。
波蘭剛宣布采購價值90億歐元的美國導彈系統,轉頭就得淘汰本國研發了15年的防空項目。
法國軍工集團的市場總監跟我吐槽:"五角大樓現在連螺絲釘的采購都要指定美國供應商,這哪是買裝備,分明是搞殖民。
"更慘的是瑞典,他們引以為傲的鷹獅戰斗機,因為美國拒絕開放航電系統接口,現在想升級都沒門路。
新能源賽道的局勢最明朗。
今年前五個月,全球新建的鋰電池工廠73%在中國,剩下18%在北美,歐洲只分到9%。
慕尼黑能源智庫的報告里有個扎心對比:歐盟建個電池廠要走完27個國家的環保審批,中國從立項到投產平均只要11個月。
難怪德國機械制造協會最近開會,提議直接把行業標準改成中國版本。
歐盟現在最需要想明白三個問題:是要當美國的科技殖民地,還是做自己的技術主人?是繼續用政客的嘴硬撐著面子,還是學中國用市場換技術的真本事?是守著二十年前的專利吃老本,還是放開手腳搞聯合創新?前幾天比利時有個民間論壇特別火,參與者打出的標語特別實在:"要貿易保護還是要飯碗,我們自己選。
說到底,科技競爭比的就是決斷力。
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選擇押注新能源,美國咬牙搞量子革命,歐盟卻忙著給銀行擦屁股。
現在差距已經拉開兩個身位,再不當機立斷就真要掉隊了。
荷蘭光刻機巨頭的高管說得實在:"我們早該學中國搞產業鏈特區,而不是在布魯塞爾天天扯環保配額。
最近有個信號值得注意:西門子和寧德時代突然宣布共建歐洲研發中心,德國政府這次審批快得出奇。
或許這就是破局的開端——當官僚體系開始追趕市場腳步,當企業自救戰勝政治作秀,歐洲可能真能找到第三條路。
畢竟在慕尼黑機場,德語、英語、中文標識牌早就并排掛了好多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