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張阿姨跟我念叨,說她親家第一次上門,拎了一籃自家種的草莓,還帶了瓶她愛喝的茉莉花茶,臨走時又給張阿姨老伴遞了盒沒開封的釣魚線——張阿姨老伴愛釣魚,這事親家記在心上了。
“你說多會來事?”張阿姨笑得合不攏嘴,“東西不貴重,可你能感覺到,人家是真把你當回事。”
這讓我想起南懷瑾先生說過:“人情往來的妙處,不在‘禮重’,在‘心到’——一份禮物里藏著的,是你對對方的尊重和惦記,這比金子還貴重。”
親家之間登門拜訪,本就帶著“認親”的意思,帶對了東西,不光顯誠意,還能讓人高看一眼;帶錯了,反倒容易生隔閡。這三樣東西,看著普通,卻最見人心。
一、帶“貼合對方習慣”的“用心禮”,別總拿“我覺得好”當標準,老話“投其所好”才是真聰明
最忌諱的,是自己覺得啥好就帶啥,不管對方用不用得上。
我表姐的婆婆第一次去親家(也就是表姐娘家),聽說表姐媽信佛,就從老家請了尊挺大的玉佛,沉甸甸的,搬進門時差點磕著桌角。結果表姐媽家里供的是觀音,壓根沒地方放這尊佛,最后只能塞在儲物間,表姐還得尷尬地圓場:“媽是一片心意。”
反觀我同事的親家,就做得特別好。同事爸愛喝酒但血糖高,同事媽愛跳廣場舞。親家第一次上門,沒帶貴的,拎了瓶低度的無糖米酒,還給同事媽帶了雙輕便的舞鞋,說“聽孩子說阿姨跳起舞來像年輕姑娘,這鞋軟和,穿著舒服”。
同事媽現在逢人就夸:“你看人家多用心,比自家孩子還懂我。”
老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情意”就藏在“用心”里。提前問問自家孩子,對方父母愛喝茶還是喝酒?有啥小愛好?哪怕帶袋對方愛吃的家鄉特產,或是孩子提過的“我媽總念叨某牌子的牙膏好用”,都比瞎買一堆貴東西強——你記著人家的習慣,人家才會覺得“你重視我”。
二、帶“不越界的分寸禮”,別搞“壓箱底式送禮”,老話“禮尚往來,過則為災”得記牢
見過不少親家,總想著“第一次上門得鎮住場面”,結果用力過猛,反倒讓對方有壓力。
小區里的李叔就遇過這事,他女兒結婚,親家第一次上門,直接拎了個大金鐲子,往李嬸手里塞:“嫂子,一點心意,別嫌少。” 李叔兩口子當場就懵了,這鐲子一看就值好幾萬,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最后硬著頭皮收下,心里卻打鼓:“這禮太重了,往后是不是得加倍還回去?” 后來兩家相處,總帶著股“欠著人情”的拘謹,反倒不自在。
反觀我姑夫和親家,第一次見面就舒服多了。姑夫愛書法,親家帶了幅沒裝裱的書法作品,說“我認識個老先生寫得不錯,想著你可能喜歡,咱們一起琢磨琢磨”;姑夫回禮,是自己種的兩盆蘭花,說“不值錢,但看著舒心”。
現在兩家處得像親戚,常一起下棋喝茶。姑夫說:“親家之間,禮太輕顯得不上心,太重又像交易,不遠不近,剛好。”
俗話說“禮尚往來,貴在適度”,親家登門不是“比家底”,是“認親戚”。帶點“拿得出手又不壓人”的東西最好:比如包裝精致的茶葉、口感不錯的好酒,或是自己親手做的點心——既顯誠意,又不讓對方覺得“被施壓”,這分寸拿捏對了,人家才會覺得你“懂規矩、會做人”。
三、帶“惦記對方家人”的“細節禮”,別只盯著“主角”,老話“細節見人心”,一點不假
最讓人暖的,是不光惦記著親家,還想著對方家里的其他人。
我同學的婆婆第一次去她娘家,就特別會來事。知道同學有個上小學的侄子,特意帶了套包裝可愛的文具,說“聽孩子說侄子愛畫畫,這畫筆顏色全”;知道同學爺爺愛聽戲,帶了個小巧的收音機,說“走路時能揣兜里聽,方便”。
同學媽后來跟我說:“你看人家,不光想著我和她叔,連老的小的都記著,這心思多細?咱能不高看一眼嗎?”
反觀有些親家,上門只給親家公親家母帶東西,對家里的老人孩子視而不見,哪怕禮物再貴,也顯得“有點冷”。就像老話講“眾人拾柴火焰高”,親家相處也是,你不光尊重“主角”,還惦記著對方的家人,哪怕只是給孩子帶顆糖、給老人帶包愛吃的點心,都能讓人覺得“你把這家人當自家人疼”——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人家家人上心,人家自然也會把你當回事。
其實啊,親家登門帶啥禮,說到底就看兩個字:“用心”。
不用非得花大錢,不用非得講排場,你記著對方的習慣,拿捏好分寸,連家里的小輩老人都想著,這份“重視”藏在細節里,比任何貴重禮物都讓人暖心。
畢竟,親家相處的好開端,從來不是“禮壓人”,而是“心換心”。你帶的是誠意,人家回的是尊重,這樣的親戚,才能處得長久,你說對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