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黃會李崴會長赴深出席“為了一件大事”黃埔軍校建校101周年紀念主題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6月29日,灣黃會李崴會長專程前往深圳出席“為了一件大事”黃埔軍校建校101周年紀念主題活動,帶領粵港澳大灣區黃埔同學后代親友們一道,重溫歷史,齊唱校歌,以緬懷先賢,瞻仰先烈的具體行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黃埔軍校建校101周年。
活動當天,李崴會長帶領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黃埔同學后代親友們一起,來到位于深圳市龍華區的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參觀學習,在龍華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立敏和龍華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李康等人的陪同下,李崴會長等人詳細參觀遺址,認真聆聽史料展陳介紹,不時互動,闡釋細節。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軍攻占。留困在香港的大批中國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等,遭到日本侵略軍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中共中央以及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多次電令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中共廣東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務必將他們安全轉移回到內地。開辟了寶安羊臺山抗日根據地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曾生、王作堯部,立即行動起來,建立聯絡站、開辟交通線。
從1942年年初開始,歷時四個多月,先后將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等300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10多位國民黨軍政官員家屬,英、美、荷、比、印等100多名國際友人,以及其他人員共800多人,安全護送到寶安龍華、惠陽海豐、江門臺山等地,其中大部分人員來到了白石龍村。游擊隊在羊臺山上搭建草寮(如今陽臺山樹立了一座“勝利大營救”雕塑),照料他們的生活,并在條件允許后陸續將他們送往大后方。
這次勝利大營救沒有犧牲一個人,沒有被捕一個人。大營救保護了中國的“文脈”和精英。這批文化精英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安全轉移的背后,歷盡艱辛和風險,數以千計的無名英雄默默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家國情懷。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位于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民治社區(現龍華區民治街道辦白石龍社區),是深圳市內“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紀念館,是國內唯一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事件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性紀念館,也是嶺南地區收藏“大營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題性紀念館。紀念館館名由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題寫,而鄒家華,正是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事件最主要當事人鄒韜奮的兒子。
活動現場,李崴會長向龍華區贈送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灣黃會紀念品和《李濟深將軍和黃埔軍校》等紀念品,黃立敏常委、部長和李康局長分別接受,并表示感謝。
位于深圳市大鵬半島上的“十一·二二抗戰陣亡烈士紀念碑”,由旅美華僑同鄉敬立,在灣黃會秘書長、深圳民革祖統委主任喬茵女士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有力推動了歷史遺存的完整保護,為活化華南抗戰史料貢獻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據史料記載,1938年11月22日,日軍4500人從嶺澳登陸,占領大鵬所城,與所城的中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斗,這個紀念碑就是為當時犧牲的 軍人修建的。
在大鵬印象“非遺文化藝術中心”,為新加入灣黃會的會員舉行了入會儀式。
李崴會長帶領大家高聲齊唱黃埔軍校校歌,勉勵大家不忘先輩遺志,弘揚黃埔精神,“為了一件大事”,砥礪前行。
“為了一件大事”,是李濟深先生1948年12月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發出的“五一口號”號召,沖破重重險阻,毅然決然北上建國,在他秘密乘坐的蘇聯貨輪“阿爾丹”號上,于1949年元旦前夕寫下的一首詩:“同舟共濟,一心一意。為了一件大事。一件為著參與共同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康樂的新中國的大事。同舟共濟。恭喜恭喜。一心一意。來做一件大事。前進,前進,努力,努力。”
來源:“灣黃會”微信公眾號
審讀:汪蓓
讀創編輯程茹欣
供稿:廖克勤
編輯李順萍 李錦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