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在國企上班的表姐吃飯,她嘆氣說:“以前總覺得跟同部門的姐們兒親,啥話都敢說,結果上次跟她吐槽了句‘領導安排的活兒太折騰’,沒過三天全部門都知道了,現在領導看我的眼神都不對。”
這讓我想起畢淑敏說過:“職場的人際關系像瓷器,看著結實,一句不當的話就可能裂個縫,再難復原。” 單位里的“熟人”最微妙——一起吃過飯、聊過天,甚至幫過彼此的小忙,可終究隔著“利益”和“層級”。
有些話跟家人說沒事,跟朋友說無妨,但跟單位熟人說,很可能變成扎向自己的“暗箭”。尤其這5種話,閉緊嘴才是聰明的選擇。
一、別抱怨“領導偏心、沒水平”,哪怕對方跟著你罵,也別當真——你吐槽的是氣話,他傳出去的可能是“你不服管”
最容易踩坑的,是跟熟人罵領導。
同事小李就吃過這虧,他跟同組的老張吐槽:“王總明顯偏心,把好項目都給小周,咱干再多也白搭。” 老張當時跟著罵:“就是,他就看小周會來事!” 結果一周后,王總在會上不點名說:“有些人干得不行,抱怨倒挺在行,不服氣可以走。” 小李后來才知道,老張轉頭就跟領導“表忠心”:“小李最近情緒不太對,總說您安排不公,我勸了他好幾次。”
老話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單位里的“熟人”,未必是“自己人”。你罵領導是一時氣頭上的發泄,他可能覺得“這是邀功的機會”;你說領導沒水平,傳到大領導耳朵里,就成了“你目無尊長”。領導再不好,也是掌握你晉升、績效的人,跟熟人吐槽領導,就像把刀遞到別人手里,指不定啥時候就被捅一下。
二、別議論“同事的隱私和短板”,哪怕對方先開的頭,也別接話——你說的是閑話,他記的可能是“你愛搬弄是非”
單位里總有些“八卦搭子”,見面就聊“誰跟誰鬧矛盾了”“誰家里出了啥事”。
我前公司的小林就愛湊這熱鬧,同事跟她說“聽說小張她老公失業了,她最近總借錢”,小林轉頭就跟別人說:“小張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天天哭窮,估計要跳槽了。” 結果這話傳到小張耳朵里,小張直接找領導告狀:“小林背后造謠我,影響我工作!” 小林百口莫辯,最后被調去了邊緣崗位。
俗話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同事的隱私,比如婚變、家境、身體問題,哪怕你知道得再清楚,也別當談資;同事的短板,比如學歷低、口才差,更別拿來議論。你以為跟熟人“交個底”,顯得關系近,可別人會想:“他今天能說小張,明天就能說我。” 職場的信任,就毀在這些“沒把門的嘴”里。
三、別透露“自己想跳槽、對薪資不滿”,哪怕對方說“我也想走”,也別掏心窩子——你說的是打算,他傳出去的可能是“你不安分”
最傻的,是跟熟人說“我想辭職”“工資太低了,撐不下去”。
鄰居小王在互聯網公司,跟同組的姐們兒說:“我拿到隔壁公司的offer了,薪資漲30%,打算月底提離職。” 那姐們兒說:“我也想走,這破公司待著沒勁。” 結果小王還沒提離職,領導就找他談話:“聽說你找好下家了?要是覺得待遇不合適可以談,沒必要藏著掖著。” 小王這才知道,那姐們兒轉頭就跟領導說了,就為了換句“你安心干,我給你申請漲薪”。
老話說“言多必失”,“想跳槽”“嫌錢少”是你自己的打算,跟熟人說了,等于把“軟肋”亮給對方。他可能為了“表忠心”出賣你,也可能無心之言被傳開,讓領導覺得“你心思不在工作上”,最后要么被邊緣化,要么被迫提前走——本想體面離開,結果搞得灰頭土臉。
四、別吐槽“工作太苦、沒意義”,哪怕對方跟著你嘆氣,也別接茬——你說的是累,他記的可能是“你不靠譜”
總有些人心疼,跟熟人倒苦水:“這活兒根本沒法干,天天加班,有啥意義?”
同事老劉就是這樣,他跟同部門的人說:“咱做的這些報表,領導根本不看,純粹浪費時間。” 結果有次領導讓他牽頭做個重要報告,他下意識說“這報告沒啥用”,領導當場就火了:“覺得沒用你可以不干!” 后來才知道,平時跟他一起嘆氣的同事,早就跟領導說:“老劉覺得工作沒意義,干啥都敷衍。”
俗話說“任勞者任怨,任職者任責”,職場上沒人不辛苦,可跟熟人吐槽“工作沒意義”,傳遞的是“你不想承擔”的信號。你覺得是發泄情緒,別人會覺得“這人不靠譜,交給他的活兒肯定干不好”。時間長了,重要的事輪不到你,晉升沒你的份,就因為一句句“沒意義”,把自己活成了“可有可無”的人。
五、別聊“家里的糟心事、經濟困難”,哪怕對方跟你說“我也不容易”,也別掏家底——你說的是難處,他看的可能是“你沒本事”
最容易被看輕的,是跟熟人說家里的難處。
小趙剛入職時,跟帶她的李姐說:“我爸媽身體不好,每個月醫藥費要花不少,我壓力太大了。” 李姐當時安慰她:“誰都有難的時候,慢慢會好的。” 結果后來部門評選優秀員工,明明小趙業績最好,領導卻選了別人,理由是“小趙家里事多,怕她精力跟不上”。小趙后來才知道,李姐跟領導“關心”她:“小趙壓力太大了,估計扛不起重活。”
老話講“家丑不可外揚”,單位是做事的地方,不是訴苦的樹洞。你說家里窮、負擔重,熟人表面同情,心里可能想“他連自家事都搞不定,工作能靠譜?”;你說夫妻吵架、孩子不聽話,別人可能覺得“他心思太亂,沒法專心干活”。你的難處需要被體諒,但在單位熟人面前說,換來的往往不是幫助,是“你不行”的標簽。
其實啊,單位里的“熟人”,更像是“共事的伙伴”,不是“無話不談的知己”。
你們之間隔著績效考核、晉升名額、部門利益,今天的“貼心話”,明天可能就變成別人的“敲門磚”。
不是說要處處提防、活得太累,而是要懂:有些話,爛在肚子里比說出來安全;有些情緒,自己消化比找人傾訴明智。
畢竟,職場的安全感,從來不是靠“掏心窩子”換來的,是靠“少犯錯、多成事”掙來的。守住嘴,才能護住路,你說對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