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爬山的時候,目睹了一場戲劇性的感情速寫,上山的過程中突發暴雨,同行的朋友小羽和剛認識的男生阿林被困在半山腰的觀景亭。
狂風卷著冷雨灌進來,兩個人躲在阿林單薄的沖鋒衣下瑟瑟發抖,等到雨停的時候,兩人已經凍得指尖冰冷,但是看向彼此的眼神,既羞澀又炙熱。
沒多久,他們就在一起了。
小羽眼睛亮亮地跟我說:那場暴雨他把我護在懷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心跳的聲音比雷聲還響。
這樣的情節在各個角落反反復復地上演:密室逃脫時緊緊攥住你的手,進鬼屋時把你護在身后,極限運動時的一句:別怕,我陪你。
這些讓我們心跳加速的瞬間,究竟是愛情的萌芽,還是大腦精心設計的“錯覺陷阱”?
害怕與心動,只有一線之隔
1974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達頓和阿倫做了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在溫哥華挑選了兩座橋:一座是懸空70米的卡皮諾拉吊橋,行走時劇烈搖晃,橋下是湍急的河流和嶙峋的巖石;另一座是低矮、穩固的普通木橋
研究者讓一位漂亮的女助手站在橋中間等待過橋的男性(18~35歲),并邀請他們填寫一份調查問卷,結束后女助手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并告訴他們,如果想知知道研究結果,可以聯系她。
結果發現:吊橋組大約有50%的男性主動聯系了女助手,但木橋組只有寥寥數人聯系了女助手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研究者問吊橋受試者“你覺得女助手有多吸引人”時,吊橋組的評分明顯高于木橋組
這就是「吊橋效應」:當個體經歷高壓力或刺激環境(如恐懼、興奮)時,生理上的緊張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可能被錯誤歸因為對某個在場異性的吸引力,從而產生類似“心動”的感覺
你經歷的是吊橋心動,還是真心喜歡?
如何判斷你對現在的ta是真喜歡,還是“吊橋效應”的一時上頭呢?有三個細節非常關鍵:
① 回歸日常生活,是否依舊想靠近ta?
真正的喜歡,是有“習慣性”的:你們共處一個空間,即使不說話也不會尷尬;買飲料會想著帶一瓶ta喜歡的口味,加班到深夜會想給他發句“注意休息”。
朋友小晴曾對帶領她攀巖的教練心動,覺得對方充滿魅力,直到她站在一邊看教練指導其他學員,用的是同一套鼓勵話術,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喜歡的是“被保護的感覺”,并非教練本人。
② 有沒有想麻煩對方的沖動?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需要通過向他人尋求情感支持來建立安全紐帶,換言之,健康的關系都需要適當的依賴。
只有當你愿意在對方面前露出脆弱、無助(比如上班被罵、和爸媽吵架),在需要幫助時第一時間求助對方,比如取快遞、陪你上醫院等,說明你在與對方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
若是你們只是因為某個瞬間的心動在一起,長期以來都是“完美情侶”,你在他面前永遠精致幽默,他永遠是強大可靠,絲毫不敢讓對方看見自己的狼狽。或許是該問問自己,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ta了?
③ 當激情退潮,對對方是否還有好奇心?
感情有時候像咖啡一樣,初始怦然的心動像是卡布奇諾,香氣四溢,還甜滋滋的;
而激情褪去后的喜歡,就像是美式,也許初嘗有點苦澀,但能在細細品味中發現豐富的層次和風味。
表姐和姐夫的婚姻已經走過了十年,但我發現,他們依然會為對方的新觀點、新變化感到驚喜,會在散步時聊起“小時候的夢想”,會在吵架后認真思考“ta為什么會這樣想”。
寫在最后
“吊橋效應”的心動都是錯覺嗎?相反,“吊橋效應”是一個很好地感情的催化劑,只不過是需要時間的驗證。
這讓我想起作家廖一梅的話:每個人都很孤獨,在人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對“心動”保持一點清醒的鈍感:不必急于為某次心跳加速定義“愛情”,也不必為新鮮感的消退而恐慌。
真正的愛情,是在看清對方的優缺點后依然選擇擁抱,我相信,你們親手搭建的橋梁,即使沒有吊橋的心跳加速,也能穩穩地承載余生的風景。
如果今天的內容對您有一點幫助,就請隨手點個「贊」吧~
關注我,定期分享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