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得昏天黑地,歐洲這個曾經吹噓自己是和平典范的地方,卻眼睜睜地看著戰火在自家后院燒起來。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手,歐洲的反應卻慢得像老牛拉車,事后制裁、援助忙得團團轉,可就是沒能在沖突爆發前把火苗掐滅。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站出來放話,說歐洲這次栽跟頭,主要有兩個教訓:一是沒能在冷戰后跟俄羅斯好好談,建立一個靠對話和合作撐起來的新秩序;二是歐洲跟俄羅斯的力量對比失衡,自己太弱,壓不住陣腳。這話說得直白又扎心,咱們得好好掰扯掰扯,歐洲到底是怎么掉鏈子的,將來還能不能吸取教訓,別再摔同一個坑里。
俄烏沖突的根兒在哪兒?
要弄明白歐洲為啥沒攔住這場沖突,先得搞清楚俄烏沖突是怎么來的。這事兒得從蘇聯解體那會兒說起。1991年,蘇聯散架,俄羅斯從超級大國跌成個“瘦版”,烏克蘭趁機獨立。可這兩家的關系從來就沒斷干凈,歷史、文化、經濟綁得死死的。烏克蘭西邊想靠攏歐洲,東邊又跟俄羅斯藕斷絲連,這種“腳踩兩只船”的狀態,早就埋下了火藥桶。
俄烏兩家的恩怨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17世紀,烏克蘭大片土地被俄羅斯帝國吞并,成了“俄羅斯母親”的懷抱。蘇聯時期,烏克蘭更是被牢牢焊在蘇聯的版圖上,1930年代的大饑荒、斯大林的鐵腕政策,讓烏克蘭人吃了不少苦頭。等到蘇聯解體,烏克蘭想擺脫俄羅斯的影子,可俄羅斯卻覺得烏克蘭是自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老大哥”和“小弟”的心態,加上歷史上的血淚賬,注定了兩家沒法和平分手。
冷戰一結束,歐洲和美國覺得自己贏麻了,開始把北約往東邊推。1999年,波蘭、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約;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這些前蘇聯勢力范圍的國家也擠了進來。俄羅斯一看,北約都快懟到自己家門口了,心里能不慌嗎?2008年,北約在布加勒斯特峰會放話,說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遲早也能加入,這下徹底把俄羅斯惹毛了。普京那年就警告說,北約東擴是“直接威脅”,可歐洲和美國壓根沒當回事兒,繼續推。
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是個轉折點。烏克蘭親西方的“顏色革命”把親俄總統趕下臺,俄羅斯直接動手,把克里米亞吞了,還支持烏東的分離勢力。這事兒讓歐洲慌了神,可除了喊幾句口號、搞點象征性制裁,也沒啥硬招。到了2022年,俄羅斯徹底撕破臉,直接對烏克蘭開戰,歐洲才發現,之前的“綏靖”政策根本就是養虎為患。
俄烏沖突還有個繞不開的點,就是能源。烏克蘭是俄羅斯天然氣輸往歐洲的重要通道,歐洲一半以上的天然氣靠俄羅斯供著。2021年,俄羅斯通過“北溪-1”管道每年往歐洲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德國、意大利這些工業大國都指著這口飯吃。烏克蘭呢,每年靠管道過境費也能賺幾十億美元。可這也成了俄羅斯的籌碼,想掐就掐。歐洲明知這種依賴是個大坑,可就是邁不開步子擺脫,結果在沖突爆發時,只能干瞪眼。
歐洲為啥沒攔住這場火?
俄烏沖突的導火索燒了這么多年,歐洲作為近鄰和大玩家,為啥沒能在戰火燒起來前把它撲滅?答案不簡單,既有歷史包袱,也有現實短板。
冷戰后,歐洲本來有機會重塑一個包容俄羅斯的安全框架。1990年代,北約和俄羅斯還簽了個《北約-俄羅斯基本文件》,說是要“相互尊重、不對抗”。可實際上,北約東擴把俄羅斯越擠越遠,俄羅斯的安全焦慮越來越重。普京2007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公開開炮,說北約東擴是“挑釁”,可歐洲壓根沒接茬兒。
歐盟這邊呢,忙著經濟一體化,對安全問題總是“等人救火”。歐盟27個國家,各有各的小算盤,德國怕能源斷供,法國想當老大,東歐國家只想抱美國大腿。這種“散裝歐洲”在面對俄羅斯時,根本擰不成一股繩。2021年,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10萬大軍,歐洲還在那兒吵著要不要制裁,動作慢得跟烏龜似的。
歐洲對俄羅斯的態度一直是個“兩面派”。一方面,怕俄羅斯這個“熊”發飆,畢竟核武器和軍隊在那兒擺著;另一方面,又想拉攏俄羅斯做生意,尤其是能源和軍火。德國前總理默克爾2010年代推“東方政策”,想靠經濟捆綁讓俄羅斯聽話,可結果是俄羅斯拿了錢照樣翻臉。法國這邊,馬克龍上臺后喊著要“重啟對俄關系”,2019年還邀請普京去巴黎談,可這些外交秀壓根沒解決實質問題。
等到2022年沖突爆發,歐洲才發現,自己對俄羅斯既沒硬實力壓住,也沒軟實力感化。制裁倒是上了好幾輪,可俄羅斯靠賣油賣氣,2022年能源出口收入還漲了38%,達到3430億美元。歐洲這邊呢,天然氣價格飆升,老百姓叫苦連天,工業企業關門大吉。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玩法,誰看了都覺得窩囊。
歐洲在安全上靠美國靠得太狠,也是沒攔住沖突的一大原因。北約是美國主導的,歐洲國家出了錢出了人,可關鍵決策還得看華盛頓。2021年底,美國情報說俄羅斯要動手,歐洲還在那兒猶猶豫豫,等著美國先表態。結果,美國一帶頭制裁,歐洲才跟上,可這時候戰火已經燒起來了。
更要命的是,歐洲自己的軍事力量拉胯。2022年,歐盟27國的軍費加起來也就2600億歐元,俄羅斯一個國家就花了860億歐元,還不算它的核武庫。歐洲連個像樣的聯合軍隊都沒有,法國和德國吵著要建“歐洲軍”,可十幾年過去了,連影子都沒見著。這種“腿軟”的狀態,哪來的底氣去攔俄羅斯?
法國前總理的倆教訓:扎心但有理
多米尼克·德維爾潘在2022年7月的北京世界和平論壇上,把歐洲的失誤總結成兩大教訓。這老兄當過法國總理,又干過外交部長,看問題眼光毒辣,直戳歐洲的軟肋。
德維爾潘第一個教訓是,歐洲沒能在冷戰后跟俄羅斯建一個靠對話和合作撐起來的新秩序。冷戰一結束,歐洲和美國覺得自己是大贏家,滿腦子想著怎么擴大地盤,把俄羅斯擠到墻角。可俄羅斯不是小國,它有核武器,有資源,骨子里還有大國夢。你老這么擠它,它能不反彈嗎?
德維爾潘的意思是,歐洲本該換個思路,跟俄羅斯平起平坐地談,把安全關切擺桌上解決。比如,冷戰后完全可以搞個“歐洲安全大會”,把俄羅斯拉進來,大家一起定規矩。可惜,北約東擴成了主流,俄羅斯被晾在一邊,慢慢就從“合作伙伴”變成了“假想敵”。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歐洲還想著靠制裁壓俄羅斯回頭,可這招壓根沒用,俄羅斯反而更強硬了。
第二個教訓是歐洲跟俄羅斯的力量失衡。德維爾潘說得明白,歐洲在軍事、經濟上都太依賴別人,自己站不直。軍事上,北約是美國的“馬仔”,歐洲國家出了錢,可打仗還得靠美國大兵。經濟上,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是個死穴。2022年沖突一打起來,歐洲想掐俄羅斯的油氣命脈,可自己先疼得嗷嗷叫。
這種失衡讓歐洲在面對俄羅斯時底氣不足。俄羅斯一看,歐洲既沒硬拳頭,也沒真決心,干脆放手干。德維爾潘警告說,這種弱勢不改,歐洲以后還得吃苦頭,不光是俄羅斯,別的國家也可能看準這軟肋下手。
俄烏沖突打了三年多,還沒停的意思。烏克蘭被炸得滿目瘡痍,俄羅斯也沒占到啥大便宜,歐洲更是被拖得筋疲力盡。這場亂局讓歐洲看清了自己的斤兩,也逼著它得想想以后咋走。
德維爾潘說得對,歐洲不能老靠美國當拐棍。軍事上,得把“歐洲軍”這事兒落實,別老停在口號上。經濟上,趕緊找替代能源,別讓俄羅斯掐著脖子。2023年,歐盟喊著要投500億歐元搞可再生能源,這是個好開頭,但得快馬加鞭,別拖到猴年馬月。
對抗沒用,歐洲得學會跟俄羅斯坐下來談。俄羅斯的安全焦慮不是假的,北約東擴確實戳了它的肺管子。德維爾潘提的“新秩序”聽著挺虛,可落實下來就是得尊重俄羅斯的底線,別老拿“民主”當大棒敲人。2023年,土耳其和匈牙利還在跟俄羅斯做生意,歐洲與其眼紅,不如想想怎么把這路子變成談判桌上的籌碼。
俄烏沖突不光是歐洲的事兒,背后還有中美博弈的影子。俄羅斯跟中國走得近,歐洲要是老跟在美國后面跑,遲早被拖進更大的漩渦。德維爾潘2023年就提醒過,歐洲得有點戰略眼光,別光顧著救眼前的火,得想想十年后咋站穩腳跟。
這場沖突讓歐洲丟了面子,也傷了里子。可教訓擺在這兒,能不能抓住機會翻身,就看歐洲自己了。希望下次再聊這話題時,能看到個不一樣的歐洲,別老是“事后諸葛亮”。
參考資料
王德培著. 《地緣戰爭 歷史上的大國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