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紫棋首部科幻小說要來了!
啊!我看了這消息也驚了一下!
7月4日,鄧紫棋在微博表示,她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啟示路》將于7月10日中午12點開啟預售,分為恒藏版、平裝版。
歌壇”巨肺小天后”鄧紫棋也玩跨界了。
這年頭,玩跨界的都很厲害,一跨過來便把幾十年的內行打得滿地找牙。
現實流行語云:打敗你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跨界過來的外行。
鄧紫棋人小肺活量大,沒想到智慧也超然眾人。
如此這般的話,她恐怕要成為歌手里最優秀的科幻小說家了,未來也可能是科幻小說作家中唱歌最好最專業的了。
這是鄧紫棋創作的首部長篇科幻小說,也是她進跨界文學創作的處女作。
《啟示路》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故事構建了三重世界結構元宇宙中的“樂土”與“廢土”,以及真實世界。
虛擬角色Gloria與現實中名為秋的女孩,在兩個世界中各自掙扎、彼此照應。
她們經歷了身份的尋找與撕裂,也經歷了情感的失落與重建。
小說關注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在技術介入人類生活后,個體面對“自我”與“愛”的復雜命題:我們該如何去愛。
它并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條通往內心的“啟示之路”。
看介紹,覺得蠻有創意,就看細節和文筆是不是引人了!
據說小鄧13歲就有了寫科幻的夢想,如今成為現實。
兒時夢想往往釀就著一個人的巨大動力和智慧,家長們可千別不當回事。
據說這部小說有20多萬字,靈感源于兩年前她的音樂專輯《啟示錄》,她把歌曲專輯意境用想象擴展為科幻小說,里面涉量子力學,平行宇由等。
看吧,優秀的孩子總能觸類旁通,無師自通,不用另外花錢上補習班,靠著天賦異稟就能貫通不同宇宙。
看看鄧紫棋履歷,才知其厲害。
她不是那種別人把歌譜好曲,填好詞,然后只負責唱的歌手。
她還是個硬核詞曲作者,音樂制作人!
啥意思呢?
就是說她不但唱得很專業,還能自己作詞作曲,原創歌曲。
別人的歌若不合適,跟不上她的要求,她干脆就自己創作。
能譜曲的人多牛?他必須通五音音律,具有很高的音樂創作能力和藝術造詣,能獨立完成旋律創作,編曲和制作,還懂得把多種元素揉合進行改編創新,可以把名家名作名曲進行改編,賦予新生命,改為適合自己的旋律。
這類音樂人通常具備對和聲、節奏有深刻理解,能將復雜情感融入簡潔旋律;具備即興創作能力,常在演出中現場編曲;對樂器音色有敏銳感知,能通過不同配器突出歌曲特色。
而鄧紫棋,正是這樣的女才子。
作曲這活兒,首先與天賦有關,不是誰都能勝任的。
所謂音樂制作人,是個難度更大要求更高的復合型職業。
這個人能主導作曲、編曲、制作MV,將音樂創意轉化為完整的視覺聽覺作品框架;需精通旋律構建、和聲編排及配器設計,確保藝術性與技術性統一。
能統籌錄音工程,通過聲學技術實現作品的最佳聽覺呈現,包括錄音棚調度、音色調試與技術標準制定。
能深度參與市場定位分析,制定推廣策略,并協調唱片公司、營銷團隊等資源,使音樂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商業傳播力。
看了這介紹是不是覺得鄧紫棋更牛了?
還有更牛的,就是她不但能自己作曲,同時又能為自己作的曲子填詞。
能給樂曲作詞的人,需掌有扎實的語言知識和文學技巧,善于用文字營造意境,將抽象情感轉化為具有美感的文字,并注重押韻技巧提升韻律感。
就這一點來說,沒有文學文字功底的人是搞不了的,那些能寫詩歌寫散文和小說的作家都不一定能給歌曲填詞。
能填詞的人還需要了解節拍、旋律、和弦等基礎音樂理論,能將歌詞與曲調完美結合,知道不同樂器音色特點,以便選擇適配的編曲方式。
還需具備強烈的情感感知力,通過文字傳遞喜怒哀樂,把精煉的文字和歌曲旋律有機結合,把愛情、情感以及歌曲展示的情緒具象化,引發聽眾共鳴。
說白了,一個能給歌曲填詞的人,本身已具備文學作者、詩人的能力和素質。
也難怪鄧紫棋要跨界寫小說,她本身具備這樣的才能,絕不是頭腦發熱、借名氣和流量去湊熱鬧、去沽名釣譽。
藝無止境,為何不趁著年富力強,思維活躍的時候去做呢!
鄧紫棋的才華有家庭遺傳和教育因素,更由伯樂指教和自身努力疊加而成。
她從小在從事音樂教育的外婆身邊長大。
她5歲就開始嘗試作曲作詞,從小學到中學不僅音樂才華突出,其他學習更是學霸級別。
學校時年年歌晿比賽,冠軍常是她囊中物,13歲完成了英國皇家鋼琴8級考試,15歲暗戀一學長而填詞作曲寫出歌曲《Sleeping Beauty》。
鄧紫棋作為一個年紀小小就為早戀寫歌的牛人,其段位比一般騷動少年靠摘抄拼湊雞湯文寫情書的投機行為不知高出多少。
是金子總會發光,是人才總會耀眼。
在多位伯樂老師的指點下,鄧紫棋年紀小小就在樂理知識、樂器和舞蹈上造詣遠遠跑在了前邊。
這不就是天選之人嗎?
就是這樣的有才青年,老天爺還是給她擺了一道,使了個絆子。
許多人聽著鄧紫棋的嗓音有些別樣,總是像嘴里含著個桃核。
這是因為鄧紫棋患有先天性左側顎骨萎縮,上下牙齒無法完全閉合,說話時氣流異常漏出,形成帶有“漏風聲“的特色發音。
早年她常被誤認為刻意模仿周杰倫的模糊唱腔,實為生理受限所致。
醫生曾建議她21歲后手術矯正,但鄧紫棋評估風險后選擇保留原狀——沒想到因禍得福,這種“缺陷”反而成為其獨有的聲音標識,高音爆發力未受明顯影響。
怪不得許多人說鄧紫棋的歌曲翻唱難度極高,想唱出她那樣的聲線和味道非常難。
反過來看,這不就是老天爺在保護鄧紫棋么,獨為她保留一份絕世之音!
從此后,鄧紫棋一路開掛!
鄧紫棋作為華語樂壇少有的全創作型小天后,其獨立作詞作曲的歌曲已突破70首(含重錄版本),創作軌跡貫穿出道至今17年。
她的歌曲總充滿想象,感情表達更是不像那些哀傷呻吟嗔怪之作,而是充滿跳躍和反思。
比如代表作《泡沫》是她20歲創作的歌曲,被稱為“情殤史詩”,"陽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成為時代眼淚符號,這首歌奠定了她“巨肺唱作人”的地位。
代表作《我的秘密》被稱為少女心事日記體;代表作《A.I.N.Y.》(愛你)以撕裂式高音詮釋痛徹心扉。
其代表《光年之外》和《來自天堂的魔鬼》被稱為具有“科幻美學”,暗示著鄧紫棋對科幻的認知,為她跨界寫科幻小說埋下伏筆和野心。
《光年之外》被稱為太空史詩級情歌,MV點擊破億,“宇宙磅礴而冷漠”,將渺小愛意置于星際的尺度可謂心性通天罡。
《來自天堂的魔鬼》將暗黑電子風引爆全網,“夜里做了美麗的惡夢”構建出天使惡魔的悖論……
如今鄧紫棋把她在歌曲里表達的科幻思想,想通過小說的方式具象化,文學化,成為對她音樂語言的注解和延伸,開創“音樂lP小說化”模式,被網友幽默稱為“搶劉慈欣飯碗的六邊形戰士”。
這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
有如此歌手,當是華語歌壇之幸啊!
梳理一下,娛樂圈藝人們在干正職時,利用影響力和身份之便寫書弄文的也不少。
如有“美麗教主"之稱的伊能靜,也是集創作歌手、演員、主持人、作家于一身的才女。
她在演藝圈的成績自不必說,單說她的寫作才華,那可與專業作家媲美。
伊能靜出版的散文作品已達18部。
她的散文以情感細膩、文采斐然著稱,常通過生活細節展現對親情、閱讀的深刻思考,并融合心理療愈元素。
其作品多聚焦親子關系、女性成長等主題,兼具文學性與個人經歷的真實表達。
《還沒長大就老了》是國際功夫巨星成龍的自傳,講述成龍童年的成長史,以及長大后闖蕩電影圈、好萊塢,以及人生中一些或浪漫或辛酸的愛情故事,并對退休和生死問題提出思考。
林青霞曾出版首部散文集《窗里窗外》 ,分享對生活、藝術的觀察與思考;2015年又出版第二本書《云去云來》,講述了她歷經過的那些甜酸苦辣和生離死別。
《鬼水瓶錄》是陳坤的首部小說作品,分為生、死、情、魔、悟、念珠散六個部分,意蘊豐富,關于愛情、關于生命、關于人性的弱點、關于善惡甚至關于命運,一切都幻化為志怪傳奇,他還出版過《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去遠方發現自己》等。
劉曉慶曾出版《人生不怕從頭再來》,以隨筆形式回憶其演藝生涯及人生低谷時期的奮斗歷程。
劉若英早年出版過多本散文集、電影書、隨筆等,深受文藝青年的追捧;于2015年出版《我敢在你懷里孤獨》,收錄長文自白、與朋友們對白,以及53張精選攝影圖片;她還量身定做了同名單曲《我敢在你懷里孤獨》,把這本書中所寫的內容寫成一首歌。
大S生前曾于2015年出版了新書《老娘駕到》,大方公開私底下的育兒生活和媽媽經;曾經抱著不婚、不生主義的她,后來的崢嶸人生和跌宕的婚姻生活,遠比小說還精彩。
謝娜曾出版個人自傳體《娜么快樂》,通過日常故事傳遞樂觀生活態度與人生感悟。
關曉彤2017年發表了首部個人隨筆集《不知愁滋味》,以淺顯活潑文筆,分享生活點滴和成長故事。
林更新2023年曾出版攝影散文集《戲外鏡頭》。
和周冬雨一起獲金馬影后的馬思純于2024年發表抑郁癥題材小說《黑岸》。
和這些記錄人生瑣碎的書比,鄧紫棋這部科幻小說更讓人期待。
小說中科幻元素更契合當下熱點,更受年輕人追捧。
若小說真夠奇思妙想夠精彩,那么可以由著名導演拍成電影;鄧紫棋本尊可出演,也可包攬配音和主題歌,那真是一件桃戰個人潛力和智慧的心動之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