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日,法國圣艾蒂安郊區。初夏午后的陽光還未褪去,風吹過學校圍墻。街上行人匆匆,剛放學的孩子們從校門口結伴而出。一切平靜得讓人昏昏欲睡。
一個18歲的少年背著書包站在街角,穿著海軍藍T恤,毫不起眼。沒人能看出來,他不是要回家寫作業,也不是打算去圖書館,而是——準備對無辜的女性動手。
法國警方成功攔截了這次襲擊。
兩把銳利尖刀藏在他的書包里,正如惡意藏在平和的表象下。目標?是隨機的,可能是校園中的某些女孩、女教師,也可能是路過的某個無辜女性。
事后,他被指控為“恐怖主義犯罪集團同謀”,原因并不僅僅是攜帶武器,更是他認同的意識形態——他是一個“incel”。
這個詞你可能沒聽過,但它已經潛伏在你刷到的無數短視頻、留言區、匿名論壇之中。它是“involuntary celibate”的縮寫,意為“非自愿單身者”。最初,它只是一些孤獨男女聚在一起,分享情感挫敗和人際焦慮。但很快,它變質了。
變成了一種仇恨女性的狂熱信仰。
Timothy G.,嫌疑人,年僅18歲。剛剛成年,外形瘦弱,沉默寡言。他不是你想象中那種“典型的極端分子”。他不是反社會,不是爆炸頭,不是街頭吼叫的瘋子。他是你地鐵上遇到的安靜學生,是你圖書館對面讀書的陌生人。
但他瀏覽的TikTok推送里,全是“女性配不上好男人”的短視頻,是“你要用暴力讓她們尊重你”的“金句”。
扭曲又洗腦的言論蠶食還未完全定型的三觀,推著Timothy一步步走向偏激,成為這場未遂的屠殺的導火索。而“incel”也是真實存在、正在擴大蔓延的一種“文化病毒”。
Incel的邏輯不是失戀,不是情緒低落,而是系統性地把失敗歸咎于女性集體。
對他們來說,愛情不是相互吸引,而是“性資源的分配”;女性不是獨立個體,而是集體敵人。
“為什么我沒有女朋友?因為這個世界只獎勵帥哥、有錢人、壞男孩。”
“為什么她拒絕我?她就是拜金,膚淺,愚蠢。”
“所以,我有權利懲罰她。”
一句句“毒雞湯”極端又暴力,給那些心懷不滿的人提供了滋生惡念的溫床。
但起初,incel并非如此激進,甚至完全相反。
1993,加拿大女子Alana創建了“Alana’s Involuntary Celibacy Project”。她的初衷,是為單身人士提供一個友善的空間,傾訴找不到另一半的苦悶。
無關性別、誰都能發言,倒倒苦水、彼此安慰,再整理心情重新面對生活。這才是incel的初衷。
然而,不知何時,一切都變了味道。
如Timothy一樣受到影響的人聚集起來,他們借孤獨為借口,隨意傾瀉怨氣,也吸引了更多人被卷入黑色漩渦。Reddit、4chan、Telegram上都有他們的秘密基地。
2014年,美國加州:Elliot Rodger,開槍射殺6人,包括三名女性;
2018年,加拿大:Alek Minassian駕駛貨車撞死11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2021年,英國普利茅斯:Jake Davison殺死5名女性……
在徹底拋棄道德底線的網絡空間中,這些罪犯被奉為“英雄”。
這是PNAT(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接到的首個與“incel”相關的專門案件。但若毒瘤不被清除,他就不會是最后一個。
這個網絡幽靈無孔不入,你以為刷的是“情感博主”,其實是在被潛移默化洗腦。“這不就是情感吐槽嗎”,“男人表達委屈怎么了?”很多人滿不在意,認為被限制了“言論自由”。
但問題在于,這些內容不是分享,而是煽動。
它用“講道理”的語氣包裝性別仇恨,它用“受害者”的姿態為暴力站臺。
它滲透進各類平臺:短視頻、兩性欄目、匿名留言、表情包……潛臺詞都是:“你單身不是你的問題,是她們的問題。”
算法不會思考,它只推你愛看的。于是你越痛苦,就越容易滑入一個“有人在替你說話”的信息繭房。但當你開始覺得“殺一個她,是為所有的我們報仇”時,你已經不再是一個受害者了。
或許你舉得,暴力和我們距離遙遠,這只是極端案例。但仔細想想,在你周圍有沒有人常說這些話:
“現在的女生太現實了。”
“長得丑就活該單身。”
“反正她們只喜歡渣男。”
這些不一定會發展成犯罪。但正是這種“被剝奪感”構成了incel世界觀的基底。
當不滿被網絡放大,當孤獨被異化,當對抗被當成唯一的“出路”,極端主義就不再只是新聞標題,而會走進現實的走廊、食堂和課堂。
Timothy不是瘋子,他只是很多人中走得更遠的一個。
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PNAT)已經展開司法調查,這在法律和社會上都是一記警鐘。教育部甚至宣布,要將《Adolescence》納入初中教材,揭示社媒上異常的男權內容對年輕人的侵害。
但教材和法律只能做一部分事,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對話的環境。
我們是否能容納一個男孩在說“我很孤獨”時,不被嘲笑?
我們是否能在女性談及被騷擾時,不總反問“你穿得怎樣”?
我們是否能教會年輕人理解:情感的失敗不是暴力的理由,也不是世界欠你的證據?
Timothy被捕那天,是一個普通的下午。他的刀沒有刺出去,但如果沒人注意,這可能就是下一場流血的開始。
在鍵盤背后,怨恨像毒液擴散;而在現實中,它化作真正的刀鋒。
不是每個陷入網絡極端內容的年輕人都會拿起武器,但每一次點擊、轉發、點贊,都是對這個暗黑漩渦的加速。
只是希望,在下一個被算法推進深淵的人之前,我們能把光打得更亮一點。哪怕只是一點點。
Ref:
https://actu.fr/societe/attentat-masculiniste-dejoue-a-saint-etienne-ca-veut-dire-quoi-incel_62856152.html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un-masculiniste-de-18-ans-arrete-apres-un-projet-dattentat-contre-des-femmes-02-07-2025-MVWOXZ4DJZCQBDVJG2SG3T4ASU.php
https://www.huffingtonpost.fr/faits-divers/article/un-attentat-masculiniste-dejoue-dans-la-loire-ce-que-l-on-sait-du-jeune-homme-ecroue_252114.html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