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7月1日,美參議院通過“大而美”法案,馬斯克隨即宣布建“美國黨”,特朗普竟放話要將他驅逐。
“大而美”法案取消電動車稅務抵免等政策,直接影響特斯拉19%利潤,每年損失達20億美元。這對馬斯克來說,是實打實的利益重創。他隨即在社交平臺連發數十條帖文,猛烈抨擊該法案,稱支持法案的議員應“羞愧地低下頭”,還放出“若法案通過就成立美國黨”的狠話。馬斯克這一系列操作,顯然是要和特朗普硬剛到底。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這邊回應也相當強硬。他在前往佛羅里達州出席活動時,兩度接受媒體采訪,被問及是否驅逐馬斯克時,直言“得考慮一下”。還拿馬斯克曾主導的“政府效率部”說事,稱要讓這個“可能反咬主人的怪物”去對付他。特朗普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他還強調馬斯克“可沒少拿政府的補貼”,言外之意就是要在補貼上做文章。
馬斯克想通過建立“美國黨”來報復特朗普,這個想法看似大膽,實則困難重重。從美國歷史來看,“第三黨”很難在政治舞臺上真正站穩腳跟。像羅斯·佩羅、楊安澤等人都曾嘗試過,但最終都沒掀起太大風浪。
美國的選舉制度對新政黨很不友好。嚴格的選票資格法、選舉人團制度以及“贏者通吃”的投票方式,都讓新政黨很難獲得發展空間。馬斯克雖然是世界首富,有錢有影響力,但他缺乏明確的政治主張,也沒有穩定的基本盤。
馬斯克(資料圖)
而且,馬斯克作為“科技領軍者”,和美國大眾在利益和理念上存在不少沖突。比如美國現在就業形勢不太好,可馬斯克旗下企業卻經常裁員,他怎么去和“鐵銹帶”的工人談就業問題呢?這些都是他建黨路上的絆腳石。
“大而美”法案不僅讓馬斯克和特朗普鬧得不可開交,也讓共和黨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在參議院投票時,就有3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和民主黨一起投了反對票。最終法案能通過,還是靠副總統萬斯投出的關鍵一票。
這反映出共和黨內部對于該法案的分歧很大。保守派希望更大幅削減開支來抵消減稅影響,溫和派擔心削減醫療補助等項目規模過大,來自可再生能源產業發達州的參議員又希望放緩取消“綠色補貼”的速度。黨內矛盾如此尖銳,特朗普想順利推進法案確實不容易。
就在特朗普忙著應對馬斯克和黨內分歧時,奧巴馬和小布什也出來“搞事情”了。他們公開抨擊特朗普停止美國國際開發署對外援助并解散該部門的決定。
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64年了,表面上是搞對外援助,實際上一直在干預他國內政,搞“顏色革命”之類的勾當。但這個機構是美國建制派維持對外影響的重要工具,特朗普要關了它,自然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奧巴馬和小布什的介入,無疑會讓美國政壇的局勢更加復雜。
特朗普放話要驅逐馬斯克,這事聽起來挺嚇人,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大。馬斯克是美國公民,美國法律一般不允許行政驅逐,除非他自己放棄國籍或者犯了嚴重的刑事案件。所以,特朗普真把他趕走的可能性不大,更多是一種政治威脅。
美國風景(資料圖)
不過,特朗普雖然不能輕易驅逐馬斯克,但他可以在商業上給馬斯克使絆子。馬斯克的特斯拉、SpaceX等企業對政府補貼和合同依賴度很高,特朗普可以通過斷掉補貼、削減合同等方式,給馬斯克的商業帝國造成壓力。
這次馬斯克和特朗普的沖突,本質上是商業利益和政治權力的博弈。馬斯克為了維護自己企業的利益,不得不站出來對抗特朗普的政策。而特朗普為了推進自己的政治議程,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必然會對馬斯克的挑戰進行反擊。
同時,這也反映出美國政治生態的復雜性。兩黨爭斗、利益集團博弈、政治素人與建制派的矛盾交織在一起,讓美國政壇變得越來越混亂。“大而美”法案的通過,可能只是這場混亂的開始,未來美國政壇還會發生什么,誰也說不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這場較量還會繼續下去。馬斯克的“美國黨”能不能建起來,特朗普會不會真的對馬斯克下狠手,奧巴馬和小布什的介入又會帶來什么影響,這些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美國政壇這出大戲,看來是越來越精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