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日這天,特朗普又整了個大活兒:一口氣給12家俄羅斯銀行松綁,3000億美元瞬間解凍。
你猜俄羅斯那邊啥反應?銀行家們簡直樂開了花。可烏克蘭呢?愛國者防空系統沒了,155mm炮彈也斷供了,這不是要命嘛。
老特這招雙管齊下到底想干啥?澤連斯基沒了美國大腿還能撐多久?
作者:含
俄羅斯的"翻身仗"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俄羅斯這次是真的"咸魚翻身"了。
7月2日晚上11點,特朗普在白宮簽下那份行政令的時候,估計莫斯科那邊的銀行家們正在家里睡覺。第二天一早,他們的手機就被各種好消息給炸了。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天然氣工業銀行、VTB銀行——這些被制裁了三年的"重量級選手",一夜之間全部解禁。
俄央行那位女行長納比烏林娜,估計這兩天笑得嘴都合不攏了。她在接受俄媒采訪時透露,2022年被凍結的境外資產中已有50%解禁,剩下的也在"加速解凍"。
什么概念?就是說俄羅斯一年能多拿到200億美元的國際融資,這錢夠買多少架蘇-35了?
更絕的是,天然氣工業銀行重新開張,這可是俄國的"印鈔機"啊。這家銀行掌控著俄羅斯70%的能源出口結算,現在重新接入國際金融網絡,意味著俄油俄氣的買賣又能正常做了。
歐洲那些"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買家們,估計早就在排隊了。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民用核能領域也開放了。俄羅斯的核電站技術,那可是蘇聯留下的"看家本領"。土耳其、埃及那些核電項目,之前因為制裁都擱淺了,現在又能重啟。保守估計,每年能給俄羅斯帶來數十億美元收入。
老特這手玩得,真是讓人意想不到。制裁解除的時間也很有講究——延期6個月,到期正好卡在圣誕節前。這不是明擺著給后續談判留余地嘛?
可俄國人高興了,烏克蘭那邊就慘了。
烏軍的"斷糧"危機
說句心里話,看著烏軍現在這樣子,真是讓人揪心。
就在俄羅斯銀行家舉杯慶祝的同時,基輔總統府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澤連斯基的幕僚們個個愁眉苦臉,因為美國國防部傳來的消息簡直就是"晴天霹靂"——155mm炮彈、毒刺防空導彈、愛國者系統,這些烏軍的"命根子",全被特朗普給凍結了。
155mm炮彈對烏軍有多重要?前線一天燒5000發,這還是省著用的結果。現在斷供了,前線炮兵的火力壓制能力直接萎縮70%。
烏軍炮兵指揮官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我們現在打一發炮彈都要掂量掂量,敵人來了十輛坦克,我們只能瞄準頭車。"
愛國者防空系統的斷供更要命。6月下旬基輔遭遇的23次導彈襲擊中,60%的攔截任務都靠它完成。現在沒了美國技術支持,攔截率從60%驟降到35%,俄軍導彈突防成功率飆升到78%。
基輔市民現在一聽防空警報就往地下室跑,因為大家心里都明白——這次可能真的攔不住。
最諷刺的是F-16戰斗機。烏克蘭好不容易盼來了這些"飛行員的夢想",結果配套的AIM-9空空導彈也斷供了。
沒有導彈的戰斗機,就像沒有子彈的槍,只能當擺設。烏空軍飛行員苦笑著說:"我們現在開著世界最先進的戰機去執行偵察任務,這算什么事兒?"
更要命的是士氣問題。7月第一周,烏軍逃兵數量比上月激增40%。前線指揮官通過加密通信向基輔匯報:"士兵們開始懷疑戰爭的意義,沒有彈藥、沒有希望,人心都散了。"
這背后啊,全是老特的算計。
特朗普的"生意經"
別看特朗普平時瘋瘋癲癲的,這人精著呢。
特朗普這招"雙管齊下"絕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精心設計的戰略布局。在華盛頓政界混了這么多年,誰還不知道他的套路?一切都是生意,一切都能談價錢。
先說拉攏俄國這招,表面上看是為了推動俄烏和談,實際上是想拆散中俄這對"好兄弟"。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放話:"中俄聯盟是美國最大威脅,必須想辦法拆散他們。"現在通過解除制裁給俄羅斯"甜頭",就是想讓普京在對華關系上保持距離。
更直接的算計是"資源換武器"交易。特朗普上臺后第一時間就逼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要求用鋰礦、稀土等戰略資源抵償軍援債務。
美國智庫透露,這些資源的市場價值超過800億美元,遠超美國對烏軍援總額。換句話說,特朗普是想讓烏克蘭用"家底"來還債。
對歐洲的算計更狠。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公開施壓:"歐洲應該承擔更多大陸安全責任。"翻譯過來就是:你們自己掏錢養烏克蘭去,別指望美國當冤大頭。
可歐洲哪有這個能力?德國承諾的17億美元援助,80%都是用來購買美國軍火的貸款,這算什么援助?
最精明的是時間節點的把控。制裁解除有效期6個月,到期時間卡在圣誕節前,這不是偶然。特朗普很清楚,圣誕節前后是西方政治的"真空期",各國領導人都忙著度假,沒人有心思搞外交。到時候如果俄烏還沒達成協議,他就能以"談判失敗"為由重新制裁,進退自如。
說到底,老特就是個生意人,什么都能談價錢。烏克蘭?不過是一張談判桌上的籌碼。
這盤棋啊,下得可不只是為了烏克蘭。
世界格局"大變天"
說實話,整個世界的玩法都要變了。
特朗普這次"翻手為云覆手雨"的操作,震動的可不只是俄烏兩國,而是整個國際格局。歐洲盟友們現在是真的慌了神,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原來美國這個"帶頭大哥"說變臉就變臉。
德國總理肖爾茨緊急宣布追加17億美元對烏軍援,聽起來很給力,實際上呢?這錢80%都是購買美國軍火的貸款,剩下20%還要分三年支付。
德國《明鏡》周刊酸溜溜地評論:"我們花自己的錢買美國貨援助烏克蘭,這算哪門子的歐洲團結?"
法國馬克龍更尷尬。之前信誓旦旦要提供陣風戰斗機,現在卻把交付時間推到2026年。法國國防部的解釋是"需要時間培訓烏克蘭飛行員",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迫于美國壓力的緩兵之計。
最要命的是,歐盟內部的裂痕在擴大。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公開反對對俄追加制裁,稱"歐洲不應該為美國的地緣政治游戲買單"。波蘭則提出讓歐盟接管烏克蘭西部防務,實際上是想趁機擴大在烏影響力。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則保持觀望,生怕被拖下水。
更讓人擔心的是軍事態勢的變化。俄羅斯正利用制裁解除后的資金,加速生產柳葉刀無人機和T-90M坦克,預計8月前將前線部隊的裝備更新率提升至70%。更可怕的是,朝鮮準備向俄增派3萬大軍,這些經歷過長期高強度訓練的部隊,很可能在夏季攻勢中充當"攻城先鋒"。
烏克蘭現在真的是四面楚歌。失去美援后,前線彈藥儲備只夠維持兩個月,而歐洲的援助遠水救不了近火。澤連斯基在最近的內閣會議上坦言:"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領土妥協的方案。"
這場變局的深層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美國"美國優先"政策的實質就是將盟友關系工具化,今天能為了利益拋棄烏克蘭,明天就能為了更大利益拋棄其他盟友。歐洲現在終于明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指望別人保護永遠不如自強。
但現實是殘酷的,歐洲想要獨立承擔安全責任,至少還需要10年時間才能建立起完整的防務體系。而烏克蘭,恐怕等不了那么久了。
結語
說白了,這場變局就像一場商業收購。特朗普把地緣政治當股票在炒,制裁是籌碼,援助是杠桿。烏克蘭?不過是個被收購的公司,現在到了"清算"階段。
最諷刺的是,三年前還在喊"民主燈塔"的烏克蘭,現在連燈油都沒了。大國博弈就是這樣殘酷,小國永遠是棋子,區別只在于是被善用還是被棄用。特朗普這次選擇了后者,而代價將由烏克蘭人民承擔。
這世界啊,變得真快。昨天的盟友今天成了累贅,昨天的敵人今天成了伙伴。在利益面前,什么主義、什么價值觀,都不如真金白銀來得實在。
你覺得歐洲這次能不能硬氣一回,真正撐起烏克蘭?還是說,這就是大國博弈的宿命?
參考資料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