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關稅戰越打越不對勁了,中國不再是美國死咬不放的對手,反而是日韓與歐洲這樣的盟國將成為待宰羔羊。結果,就在新一輪關稅戰一觸即發之時,印度卻率先打響“反美經濟霸凌”的第一槍。此舉是否會讓特朗普手忙腳亂,然后集中精力先去打壓印度?
美國這場關稅戰,接下來又該以怎樣荒唐的結局收場?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已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計劃對部分美國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以回應美國的“違規”行為。
在此之前,特朗普曾表示不再執拗于談判,美方將會在7月9日之前對各國發送確定最終稅率的信函,單方面加稅。
這些基本稅率會從10-70%不等,每個國家要面對怎樣的待遇,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其一是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體量,評估關稅對政府收支與市場的影響,這一點相信在白宮貿然與中國開打關稅戰之后,就變得謹慎許多。
其二便是看特朗普個人的喜惡,而這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各國妥協的速度與程度,比如“死硬”分子日本,就可能會被加征35%的高額關稅。
歐日印這些國家有底氣能跟美國打打拉鋸戰,但經濟體量十分有限的國家,想硬氣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東盟中越南與柬埔寨的率先妥協,就體現出這一現象,越是小國,越是在出口上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在談判中就越是處于不利地位。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在同小國的談判中取得突出效果,進而實現在外交政治層級上的破局,不過這并不能有效改善美國政府的收支情況,而理性的經濟因素迫使特朗普又給把主意打到美債身上。
在推出“大而美”法案之后,馬斯克與民主黨,甚至是一部分共和黨議員紛紛對其群起而攻之,內部也變得驟然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作為生產制造大國,率先打響對美反制的第一槍,具有現實意義。
莫迪政府為了此次能在美國面前展現出強硬立場,也是做足了充分準備。一方面,莫迪政府近來積極修補對華關系,加深兩大市場合作與對金磚框架國家的交流,不再表現得像個“反骨仔”。另一方面,在先前美印談判之時,印度手中握有的購買油氣、武器裝備都會成為談判底牌之一。
不過,要僅僅如此的話,莫迪可就太小看特朗普的手段了,美國想要收拾印度,有的是力氣跟手段。
拜登政府在留任的最后期限內,不就給了莫迪政府沉痛一擊,而國大黨也迅速抓住機會反撲,讓現在的莫迪政府愈發被動。
反倒是中美關系,近期表現出讓人充滿安全感的跡象,中方在逐步恢復、放寬對美出口稀土等重要資源,而美方也解除一系列封鎖。尤其是雙方高層的頻頻互動,讓互訪之后確定長期穩定的框架可能性越來越大,也給世界喂下一顆釘定心丸。
中美雖然無法解決存在的結構性沖突,但這種穩定會讓雙方在博弈中的“陣痛”都小很多,而美國要解決內部問題,收割的鐮刀不會停下,自然割不動中國,其他國家自然就成為“香餑餑”。
這無疑會將這些國家推到與中方更加緊密合作的關系上,而這種現象一旦成為趨勢,中美博弈也即將瞧出端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