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艦停靠香港維多利亞港,雖然這并不是它首次露面,但甲板上整齊列陣的艦載戰斗機卻吸引了無數鏡頭,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標號從“00”到“39”的最新型艦載機——殲-15T。
這組編號也意味著解放軍新一代艦載機殲-15T,已整整列裝40架,而這,正是美軍不愿看到的現實。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航母戰力的最大短板,始終被認為是艦載機體系,尤其是在航母起降技術、雷達探測能力和遠程打擊手段上與美軍存在不小差距。
然而,隨著殲-15T的列裝,以及中國兩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全面“換羽”,這一局面正在發生根本轉變。
據央視此前報道,中國海軍已完成雙航母編隊的實戰演訓,遼寧艦也已完成殲-15T全面替換工作,換句話說,中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部隊正在從傳統殲-15“青黃不接”的狀態,躍升為以殲-15T為核心、具備遠程探測與打擊能力的現代化體系。
殲-15T的“T”字母,外界普遍認為代表“提升”(Upgrade)或“特種型”,這架改進型艦載機裝備了與殲-16相同型號的國產AESA雷達,相比老款殲-15使用的機械掃描雷達,這種主動相控陣雷達在探測距離、抗干擾能力和多目標追蹤能力上都實現了質的飛躍。
據公開數據,這款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450公里,遠遠超過F-15E“打擊鷹”所用的AN/APG-70雷達(約150公里),而在面對隱身目標時,國產AESA雷達也表現出了良好的識別能力。
在現代空戰中,誰先“看見”、誰先鎖定、誰先發射導彈,往往意味著勝負已定,殲-15T雷達性能的躍升,讓它具備在未被發現前,先發制人的技術底氣。
除此之外,新型號在翼尖掛架結構上進行了大幅調整,使其可掛載中國自研的先進空空導彈——霹靂-15和霹靂-17。
要知道,霹靂-15是中國首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具備約300公里的射程,而霹靂-17則更進一步,專為打擊大型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高價值目標設計,射程被推測超過400公里。
這意味著,殲-15T可以在400公里之外,就將美軍F/A-18E/F“大黃蜂”鎖定并打擊,而后者在雷達性能和導彈射程上明顯處于劣勢,美軍在二戰后一直依賴航母空中打擊群維持西太平洋制空優勢,如今,這種不對稱優勢正在被逐步削弱。
而如果說殲-15T的出現已足夠令美軍不安,那么殲-15D的即將服役,則更是讓五角大樓戰略部門亮起“黃燈”。
殲-15D是殲-15系列中的電子戰版本,采用雙座設計,具備強大的電子干擾與對抗能力,甚至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美國海軍現役的EA-18G“咆哮者”,所以說,殲-15D的服役,意味著中國航母艦載機群開始擁有獨立執行“壓制防空系統”和“電子屏障打擊”的能力。
更關鍵的是,殲-15D不僅能干擾敵方雷達和通信鏈路,還具備對隱身戰機進行反制的能力,這讓F-35這類依賴電子隱身優勢的五代機面臨全新威脅。
所以有軍事專家指出,中國海軍將殲-15T、殲-15D與未來的固定翼預警機協同部署后,將構建出一個“軟+硬”結合的完整艦載機體系,具備對海上與空中遠距離目標的多層打擊能力,這種體系過去只有美軍才能構建。
就在不久前舉行的環太軍演上,美軍指揮官就罕見表示“必須正視中國艦載航空兵的發展”,這在外界看來就是美軍在西太可能不再擁有“戰場透明度”和“無可匹敵的先發權”。
其實殲-15T不是某種“神兵利器”,它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戰區天平,但它代表的是一種趨勢:解放軍海軍已經具備將復雜系統整合進實戰化編隊中的能力,從造船、雷達、發動機,到遠程導彈、電子戰和預警協同,這種多要素的協同能力才是殲-15T真正的“武器”。
而這種趨勢,讓美國航母編隊再也不能輕松靠近“第一島鏈”外側部署而無須顧慮后果,它們必須考慮:雷達是否暴露?預警機是否受威脅?“大黃蜂”是否可能未出艦就被遠距離鎖定?
所以說,對于美國而言,傳統的軍事壓制手段正在失去作用,今后再想在中國家門口“無成本地展示力量”,恐怕不再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