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目前在2艘6萬噸級翹頭上部署的,仍然是海直18與海直9兩種已經部署運行了十幾年的“老式”艦載直升機。反倒沒有看到目前風頭正強勁的海直20的影子。甚至作為航母打擊群中,最頂級帶刀護衛的小火車上,目前搭載的仍然是輕型的海直9而不是海直20!這就頗讓外界感到意外。而有一個最新畫面也很有代表意義,這就是17艦戰斗群靠近某海港城市期間,當地駐軍的2架直20編隊進行空中歡迎,相反打擊群本身卻沒有部署任何1架直20或者是海直20。那么到底是為什么呢?如果說是海直20目前的產量不足也似乎說不過去,因為各種反潛版特戰版的海直20已經大量出現在網絡畫面中,而且似乎已經多到、在一些軍事節目中都反復亮相了。這就意味著陸基與海軍版的,
直20,都已經下線服役了相當數量;而且也已經基本擺脫了早期嚴格保密的階段,可以不受限制的在多種場合公開亮相了。而且海直20反潛版的出現,也說明技戰術上都已經相當可靠,可以擔負復雜的海上實戰攻防任務。而本次2架陸基直20前往歡迎,也說明部署在陸地上的直20系列并不罕見。那么為何至今不見大規模加入航母打擊群呢?本質上來講,艦基對直20系列的需求,其實比陸基更大也更迫切。比如目前具備大型雙機庫的小火車,仍然僅僅攜帶最大起飛重量僅僅4噸的海直9,而且還是只帶1架,純粹屬于大馬拉小車!況且在6萬噸級翹頭上,同時部署最大起飛重量在14噸級的多架海直18,與僅僅4噸級的數架海直9搭檔,這中間的噸位空隙實在太大。說到底,海直20系列,
上艦的速度明顯過慢,本質上并不是這種新式通用直升機的產量與性能還有什么讓海上用戶不滿意的地方。主要還在于上艦部署的要求過高過細。比如航母不論機庫還是飛行甲板,日常的調度與飛行都是謹小慎微,必須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如果換裝任何一種過去沒有部署過的新型艦載機,不論是固定翼的還是旋翼機,從日常的停機、運轉到調度,都需要重新編制詳細的規范、讓操作人員反復模擬特訓。比如一個航母停機位,日常習慣了停放小巧玲瓏、尺寸長度也非常有限的海直9;現在全部換成了噸位增加接近3倍、機長也大大增加的海直20,那么如果在甲板與機庫中,仍然按照以前的規范與習慣進行操作,就很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磕碰與其他的未預料風險。由此可見對艦載飛行器的,
換裝速度,要明顯比陸基換裝速度慢得多。2艘6萬噸級的翹頭,到目前在艦載機中唯一進行了大規模換裝的,其實是用4.5代的15T換掉了早期的3代白板15。但兩種機型外觀尺寸基本一致,操作調度習慣也大致一樣,導致換裝很快很順利。至于艦載直升機,14噸級的海直18仍然會長期當主力,未來只需把少量海直9換成海直20即可。如果發展出噸位更大的、兔版海上種馬王之類,那么也可以一對一的替換現有的直18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