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娛樂圈“塌房不斷”,有偷稅漏稅的、有違法犯罪的。
但因為“口無遮攔”導致被央視點名批評的還真是少見,大好前途都毀于自己的一張嘴。
如今的趙立新徹底活成了笑話!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禍從口出
2019年4月2日清晨,趙立新的微博還掛著前一天出席活動的精修照片,光鮮亮麗。
誰也沒料到,一條看似普通的發問,竟成為引爆他職業生涯的導火索。
“日軍占領北京八年,為什么沒有搶走故宮里的文物并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
這條微博剛發出,評論區瞬間炸鍋。
有網友立即留言科普:“您不清楚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嗎?1933年起,一萬三千多箱珍貴文物分五批轉運,從北平到上海,再至南京、重慶,一路上無數人用生命守護,僅穿越秦嶺就犧牲了幾十條性命。”
配圖中,老照片顯示工作人員背著沉重木箱在泥濘中艱難前行,“古物南遷”幾個字雖已模糊,卻依舊刺目。
原本這是澄清誤會的好機會,可趙立新的回應卻像往火堆里倒了一桶汽油:“投降前還這么想嗎?”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公眾的怒火。
更令人震驚的事情還在后頭。
他隨后轉發了一篇標題醒目的文章:《為什么日本不敢用火燒故宮?原來他們占領北京時,竟是這樣想的》。
這篇文章中那句“日軍并無報復意圖,因此對故宮手下留情”的荒謬論調,就這樣被他推到了數萬粉絲面前。
如果說最初的提問還能勉強歸為知識匱乏,那么后續的行為就是明目張膽地踩雷。
當網友將話題引向南京大屠殺時,他在評論區寫下:“是不是因為反抗過于激烈,才招致更殘酷的報復?”
甚至繼續追問:“三十萬這個數字有什么確切依據?”
這些話如鈍刀割肉,刺痛每個中國人的心。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墻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幸存者影像中“永遠忘不了刺刀挑起嬰兒的畫面”,都是無法抹去的民族傷痛。
這位曾出演大量歷史正劇的演員,此刻卻輕描淡寫地“推測”苦難背后的所謂邏輯,把沉痛的歷史引向歧途。
網友徹底憤怒。
有人翻出他早年說過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還有人扒出他點贊過的那些美化侵略行為的帖子。
他苦心經營的“高知形象”如同紙糊的房子,風一吹便土崩瓦解。
一向溫和的網友也忍不住反唇相譏:“你演海瑞時一身正氣,怎么面對真實歷史,反倒揣著明白裝糊涂?”
有學者一語中的:“他不是在演繹歷史,而是在構建自己的幻想世界。”
官媒下場,前途盡毀
第一個出手的是紫光閣。
這個平時專注于政策解讀的官方賬號,罕見地發布長文指出:歷史不是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故宮文物南遷是民族的偉大壯舉,南京大屠殺是鐵證確鑿的暴行。公眾人物更應懂得,有些底線是絕對不能觸碰的。
緊隨其后,人民日報和共青團中央接連發聲:忘記歷史等于背叛,以“天真”掩蓋錯誤,是對遇難同胞的極大不敬。
權威定調——這不是“嘴瓢”,而是徹頭徹尾的失德。
更猛烈的打擊來自國籍問題曝光。
網友查出他早在2006年就放棄了中國國籍,成為瑞典公民。
那個靠主旋律題材成名,在《聲臨其境》中深情贊美“中文是最美語言”的演員,轉眼變成了“外籍人士”。
“在中國賺錢,卻持外國護照發表這種言論?”網友的諷刺如冰錐般鋒利。
曾經曬出的書房中那塊“寧靜致遠”的匾額,此刻顯得格外刺眼。
節目里展示的定制西裝與限量鋼筆,也成了“精致利己主義”的最佳注腳。
品牌方連夜終止合作,聲明中“價值觀不符”幾個字,給這場風波畫上了官方蓋章。
他參演的影視作品也受到牽連。
最慘的是《南煙齋筆錄》,當時劇組還在浙江拍攝夜戲,道具組剛布置完他的角色書房,平臺的通知就來了。
這部耗資數億的作品,硬生生把他飾演男二號的700多場戲刪減得只剩背影,集數也由原計劃的68集壓縮至55集。
后期團隊加班加點三個月,用AI換臉技術將他的鏡頭替換為其他演員,可播出時觀眾仍能一眼看出破綻。
那手部動作、走路姿態,分明還是他本人。
《突圍》劇組同樣頭疼。
靳東與秦嵐的戲早已拍完,偏偏他飾演的市委書記戲份太重,只能重新拍攝。
劇組人員私下透露,僅補拍他辦公室幾場戲,就花費超兩百萬元,“簡直像白扔一棟小樓”。
那些曾以與他合作為榮的演員,再被媒體問及,紛紛默契回避:“不太熟,合作不多。”
他的微博評論區早已從一片贊譽變成唾沫橫飛,工作室電話被打爆,連常年蹲守小區的狗仔都撤了。
誰還會關注一個“徹底涼透”的藝人呢?
來時路與現狀
時間來到去年冬天。
上海一家小型劇場的演出海報上,角落印著趙立新的名字。
這次他飾演的是《亨利四世》,票價80元,臺下稀稀落落坐著不到三十人。
他穿著租來的戲服,念臺詞時不免卡殼,鞠躬時后腰的戲服褶皺間還沾著舞臺灰塵。
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略顯局促的小劇場演員,正是當年熒幕上讓觀眾津津樂道的“歷史劇專業戶”?
2001年剛回國時,他帶著多年海外話劇舞臺打磨的經驗。
導演張黎在《走向共和》片場一眼看中他,盡管只是個小角色,但他那股子勁兒令觀眾印象深刻。
后來,《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中國式關系》中的沈運,他將文人的傲骨與官場的權謀演繹得淋漓盡致,坐實了“歷史劇專業戶”的稱號。
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綜藝節目。
在《聲臨其境》中,他一會兒用俄語配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會兒用英語還原《教父》,連冷門的瑞典語臺詞也能脫口而出。
觀眾驚嘆不已,更被他在訪談中談紅酒、雪茄時那份講究所折服。
那時的趙立新,微博曬話劇海報、分享讀書筆記,儼然是“娛樂圈清流”。
代言與片約接踵而來,巔峰時期一年同時拍攝三部戲,身邊助理都得帶兩個。
然而現在,小劇場后臺,有人聽見他低聲與經理協商:“能不能再多五百塊?最近機票實在貴。”
這個曾在央視春晚侃侃而談的人,如今連一張飛機票都要精打細算。
社交賬號早已注銷,偶爾有老粉在超話發些舊照,評論多為“演技可惜了,毀在三觀上”。
昔日捧他的媒體,如今連他演出話劇的消息都不愿報道。
在娛樂圈,他的名字偶爾還會被提起,成了“禍從口出”的典型教材。
新人演員培訓課上,老師會播放他過去的采訪片段:“記住,你們扮演的每一個角色背后,都有厚重的真實歷史;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對得起臺下注視你們的觀眾。”
舞臺燈光終會熄滅,但歷史的目光始終明亮。
那些為保護國寶倒在路上的人,那些在南京城中消逝的生命,或許從未想過要被人銘記。
但我們不能遺忘。
這段記憶不是壓彎脊梁的負擔,而是一個民族認清來路、守護文化根脈、得以挺直腰桿立足于世界的基石。
結語
趙立新這一跤摔得狠,也摔得清楚:不管你學歷多高、本事多大、人設多精致,想在聚光燈下站穩、站久,心里的天平就不能歪。對歷史要有敬畏之心,對民族要有真摯情感,對觀眾要擔得起信任。
參考文獻:1.人民日報:《趙立新注銷微博,曾發表“日軍侵華不毀故宮”不當言論》2019-04-082.中國青年網:《趙立新注銷微博 網友:這就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吧?》2019-04-073.齊魯壹點:《趙立新,演技再高,尊重歷史和民族感情也是必修課》2019-04-034.北晚在線:《趙立新深夜道歉,只是表達方式的問題嗎?》2019-04-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