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廣州港口,三臺巨無霸盾構機躺了快一年了。十幾米高的"鋼鐵怪獸",愣是出不了關。
印度那邊急得跳腳,媒體天天罵咱們"惡意扣押"。政府官員還跑德國告狀去了。說實話,這事兒真不怪咱們。
咱們為啥寧可得罪買家也要扣著不放?這里頭到底藏著啥門道?
作者-彤
印度又耍賴了
一開口就得說說印度這九個月不給錢的事兒。
這三臺盾構機,每臺直徑14米,比四層樓還高,價值好幾個億。按合同約定,印度早該在去年10月前把尾款結清了。結果呢?人家玩起了老把戲,想空手套白狼。
印度人的算盤打得精明。他們覺得反正設備都造好了,德國人總不能真的不發貨吧?拖一拖,施施壓,沒準還能討價還價。這招在別的地方可能管用,但遇到咱們中國人,那就算錯了。德國那邊也不含糊,直接告訴印度:不見錢不發貨。
你說印度這是圖啥呢?幾個億的設備,為了省點利息就這么耗著。結果現在好了,設備在港口吃灰,工程在那邊停擺,違約金一天比一天多。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嗎?
更搞笑的是,印度還有臉到處告狀,先是跑德國那兒哭訴,說中國"卡脖子"。德國總理聽了都樂了,心說你們自己不給錢,怪得了誰?后來印度媒體更是天天發文章,把咱們說得跟十惡不赦似的。
說到底,不給錢還不是最要命的。真正要命的是,離了咱們他們啥也搞不定。
德國貨?其實是中國造
我說這事兒挺有意思的。印度費了老大勁,繞開中國直接采購,專門找的德國海瑞克公司。
這家德國公司在盾構機行業確實有名氣,技術也過得去。但問題是,他們早就把大部分生產交給中國代工廠了。特別是咱們廣州的制造基地,幾乎包攬了所有亞洲市場的盾構設備組裝。
更關鍵的是,這些設備里90%的核心零件都只有中國能提供。稀土永磁電機、精密軸承、控制系統,哪一樣離了中國都玩不轉。德國人負責啥呢?設計方案、貼個標簽、搞搞售后服務。說白了,就是個"貼牌貨"。
你想想這場面多滑稽。印度千挑萬選,專門避開中國,結果買回來的還是中國制造。就好比你繞了一大圈去買蘋果,最后發現還是從你家果園里長出來的。
印度人也不傻,其實心里明白得很。但沒辦法啊,咱們的盾構機技術,不論是成本還是質量,都是世界頂級的。中國用了20年時間,從被德日壟斷到全球市占率第一,這可不是吹出來的。
而且印度自己也試過"自力更生"。2020年他們搞了臺所謂的"國產盾構機",結果就是把從中國買來的設備重新刷了個漆,涂成國旗的顏色,就敢說是自主研發。這臉皮也是夠厚的。
依賴技術還能忍,但有些用途真不能忍了。
拿去挖軍事隧道?門都沒有
比如說,拿去挖軍事隧道這事兒。
2024年11月,咱們把含稀土永磁電機的盾構設備正式納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清單》。啥意思?就是這玩意兒既能搞民用建設,也能干軍事用途,得嚴格管控。
印度那邊裝傻充愣,說自己就是搞高鐵建設,純民用工程。但衛星可不會撒謊。咱們清清楚楚看到,印度把之前從中國買的盾構機,用來在中印邊境挖軍用隧道了。
這些隧道可不是鬧著玩的。色拉山口那條2535米的隧道,直接把印軍向邊境投送兵力的時間縮短了一大半。隧道南口附近就是印度陸軍的野戰機場和防空導彈陣地,戰略意圖明擺著的。
你說這能忍嗎?咱們辛辛苦苦造的設備,結果被人家拿去對付自己,這不是"資敵"嗎?就好比你把刀賣給強盜,結果強盜拿著刀來搶你家,這能行嗎?
印度還有個毛病,喜歡"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一邊從中國進口技術設備,一邊高喊著要"去中國化",要打造完全替代中國的產業鏈。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早就讓人看不下去了。
現在好了,這三臺盾構機就卡在那兒,出不了關。印度想要提取設備,得先提交最終用戶證明和技術用途說明。但人家就是拖著不交,估計是心里有鬼,交了怕露餡兒。
安全底線不能碰,這是原則問題。說到原則,有些錢真的不能賺。
有些錢真的不能賺
美國搞技術封鎖的時候,實體清單上600多家中國企業,說制裁就制裁。歐盟對俄羅斯制裁,涉及雙用途技術的,想都不想就卡住。輪到咱們按規矩辦事,反倒成了"惡意扣押"?
這邏輯也太雙標了吧。
印度自己也不干凈。他們對中國投資的審查清單,覆蓋248個細分行業,技術壁壘設了一道又一道。現在輪到自己被卡,就開始叫冤了?
我覺得這事兒咱們做得對。做生意得有底線,交朋友也得有原則。特別是面對印度這種既想依賴你又想取代你的"朋友",更得謹慎。
你看印度的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項目,從2015年啟動到現在,預算從140億美元膨脹到170億,工期從2023年延到2031年。10年時間,進度還不到10%。每修1公里鐵路,需要跑160項審批,七成時間都花在跑手續上了。
這效率,這水平,還好意思說要"超越中國"?
沒了這三臺盾構機,印度那條21公里的海底隧道就徹底停工了。地質條件復雜,最深處在海平面下114米,沒有大型盾構設備根本搞不定。印度本土連拆解運輸這種設備的能力都沒有,就算給他們也是白搭。
有人擔心這樣會影響中國制造的國際聲譽。我倒覺得恰恰相反,真正的聲譽來自有原則的合作,不是什么錢都賺的遷就。當年咱們幫印度搞特高壓技術,結果人家學會了就反過來跟咱們搶生意。幫他們建手機產業鏈,現在蘋果生產大部分都跑印度去了。
這種教訓還少嗎?
技術是有戰略價值的,不能因為一時的商業利益就隨便外流。特別是像稀土永磁材料這種,全球90%的產能在中國,這就是咱們的王牌。
結語
你知道嗎,這事兒看起來是貿易摩擦,其實是大國游戲的縮影。當技術成了武器,生意就不能只看錢了。
有人說這樣搞會砸了咱們的招牌。我倒覺得,真正的招牌是有底線的合作,不是啥錢都賺。畢竟做人得有原則,做國家更得有。
你覺得面對印度這種既想依賴又想取代的"朋友",咱們還得守住哪些底線?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