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俄軍是真的“破防”了。
烏克蘭軍隊用一套海馬斯+北約情報鏈的組合拳,把俄羅斯海軍副總司令米哈伊爾·古德科夫連同整個前線指揮組,一鍋端了,直接送進戰史。
不是受傷,不是失聯,是確認陣亡——而且死得毫無體面,不是前線沖鋒,而是指揮所被直接拔點。
你要說這事有多嚴重,那得看俄軍自己都承認了什么:這位副司令,是正兒八經的“俄羅斯英雄”、第155海軍步兵旅的前旅長,全程打滿俄烏戰爭,剛升上來沒多久,就被一輪海馬斯打成了碎片。
連帶一起陣亡的還有他副手和其他10名海軍高級軍官。這不叫“戰術失誤”,這叫體系級漏洞。
打仗打到將領一鍋端的程度,已經不能算軍事事件了——這是戰略事故。
這時候我們要問的,不是“烏軍怎么做到的”,而是:“俄軍怎么還會讓這種事發生?”
說白了,這就是防空系統擺設,反偵察能力薄弱,信息管控失守,結果被美烏聯手精準定位,直接用戰術彈道導彈清場。
你看俄媒現在的報道,全都開始模糊地名、模糊時間點,說明他們也知道事情太嚴重,不敢細說。
但事還是發生了。
而且烏軍還挑得特準——不是炸機場,不是炸武器庫,而是專炸你指揮班子。為啥?報仇。前腳俄軍剛用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把烏克蘭110機械化旅整個旅部送上天,旅長、副旅長、參謀長全體光榮“升天”。
后腳烏克蘭就還回來一記“將將相報”。
你來一發戰術導彈炸我指揮所?
行,我海馬斯反手就把你海軍副總司令連同一群軍官一塊辦了。這已經不是戰術對抗了,這是“斬首外交”。
更吊詭的是,俄軍這邊原本是該占據主動的,烏東局勢推進、蘇梅方向強攻、盧甘斯克剛剛“完全解放”——結果,一顆導彈把局勢又炸回了最尷尬的節奏:“你進得去,但你守不住。”
你要說普京“心碎了”?這話一點不過。你要知道,古德科夫是從太平洋艦隊上來的,是155旅打出來的將星,是戰時提拔、親自指揮型的典型。這種人死了不是一個位置空了,是俄軍所有前線指揮員心里都冷了一截。
因為他們知道:上面不再安全。
現在俄軍和烏軍的打擊邏輯,已經不是“削弱對方火力”,而是直接摧毀對方的決策中樞。而且這一切的前提是:美烏情報系統對俄軍指揮所的位置,了如指掌。
所以問題來了——俄羅斯的反情報系統在哪?俄羅斯自己的衛星、電子偵察在哪?你天天轟烏軍,但自己指揮部暴露到可以被海馬斯精確轟炸,這怎么解釋?
說難聽點,這次不是烏克蘭贏了,而是俄羅斯自己打出了第二個伊朗的既視感——當年伊朗的蘇萊曼尼在伊拉克被美國一枚導彈送走,如今俄羅斯的副司令也被導彈精準斬首。
你看,凡是被美國盯上的“軍官型國家”,最后都免不了高層“炸飛”的命運。
而更可怕的是,俄軍居然沒有“第二時間”干凈利落的回應。蘇梅方向的推進被按下暫停鍵,戰線被重新整理。烏軍這波是真的打了個“氣勢反轉”。
現在再看普京的臉色,大概率已經不是“心碎”,而是要考慮:“我還能不能讓這些人安心地干活?”
一旦軍中上下意識到,哪怕是正副司令都隨時可能被炸飛,那種執行命令的凝聚力和紀律性,會在戰場上產生裂變。大家會問:“我現在還在開會,等會不會被炸?”你怎么打仗?
而從烏克蘭的角度,這波絕對值。美國剛斷軍援,澤連斯基前幾天還在哭窮,這下好了——直接靠一發海馬斯打出一個“值”的場面,給美國看、給歐洲看、給自己國內看:“援助斷了我也能玩狠的。”
等于是在喊話:“別急著下桌,我還能帶你們贏一局。”
最后一句,這場戰爭早就不是誰贏一塊地誰贏了,而是誰能把對手的“高層系統”先打穿。一發導彈炸死一個旅長,你贏一個陣地;一發導彈炸死一個副總司令,你撬動的是戰場士氣與戰略重構。
戰爭,從來不是炸多少坦克、丟多少村,而是:誰還能讓自己的指揮員有信心站著說話。
這場海馬斯斬首行動,烏克蘭炸死的不是一個將軍,而是俄羅斯在戰爭第三年,好不容易攢起的一口氣。
而這口氣,現在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