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煙臺持續高溫,而煙臺南山學院東海校區學生們的心卻像被冷水澆透:宿舍那孤零零的懸掛小風扇吹出的風竟比體溫還滾燙,如同干涸生命上的一縷虛情安慰。
有人扛不住了。一個年輕的身軀竟在37℃的蒸籠中熱暈倒下,救護車凄厲的鳴笛驚飛了校園最后一絲平靜——此刻睡不著的青春學子們才猛然驚醒,那些夜晚硬熬時渾身汗水黏膩、睜著酸澀的雙眼看向天花板的苦楚,原來真的可以要命。
"宿舍晚上10點關門,超市里有空調,我們就在那里待到9點半才回宿舍,"宿舍樓熄燈關門的前夕,超市里每一寸空間已被席地而坐的學生占滿。為了蹭這點救命的冷風,他們屈身蜷縮在貨架間隙、倚著冰涼的地板,只求片刻喘息。當校園關門時間一到,學生們只能回到蒸籠般的宿舍里,把無處安放的身體托付給漫長的夜,直到凌晨兩點都輾轉反側,或者六點被蒸騰的熱浪提前喚醒。
"沖涼20分鐘后又是一身汗",成了這群學生彼此心照不宣的夏日魔咒。他們不斷在狹小憋悶的浴室中反復沖淋,以換取汗水蒸發那短暫的涼意。可那微弱的清涼感像指尖流沙,轉眼又被熱浪吞噬。
校方對此的回應卻是令人齒冷的現實:"學校建筑樓齡太老,電路帶不動空調。"一句簡短的"樓齡老、電路差"把學生掙扎的尊嚴無聲擊碎。那熱暈倒地的學生?不過是輕描淡寫的"體質較差"、一句"個別現象"罷了。仿佛承受37℃蒸煮的宿舍、在深夜被迫擠滿人的超市,全是學生的幻覺或矯情,與學校的責任絲毫無關。
更令人心寒的是,學生們絕望的等待換來的是"商量解決辦法"的敷衍承諾——在一年中最酷熱的季節里,這些商量的進度比灼燙的夜風還要飄渺。
宿舍該是學生疲憊心靈的港灣,可當連"避暑"都需要寄人籬下地蜷縮在超市角落,這港灣是否早已名存實亡?
當教育經費投入節節攀升,為什么總有一些高校的基礎設施跟不上溫度計的數字?學生的青春健康與尊嚴該被熱浪如此無情蒸騰嗎?那些被敷衍搪塞的訴求背后,是否藏著被漠視的真實生命?
大學教育培養的是國家棟梁之才,可在成為棟梁之前,年輕的生命首先需要一個能安穩入睡、不至于在炎夏被熱醒熱暈的角落。
酷暑面前,我們或許暫時沒有改變天氣的力量,但可以改變校園的回應方式。高校不能變成"電路太老"就敷衍學生生存空間的問題工坊。每個青春生命的安睡尊嚴,都該被溫柔守衛而非殘酷消磨。
這個夏天過后,別讓學生們的記憶只留下超市冰冷的瓷磚地板和宿舍里輾轉無眠的汗水。是時候讓那句"正在商量"從虛設的推諉變成看得見的行動了——每一處電路改造、每一臺空調安裝,都應是對年輕生命尊嚴的響亮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