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向日葵迎來最佳觀賞期,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賞。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觀賞盛開的向日葵。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觀賞盛開的向日葵。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觀賞盛開的向日葵。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觀賞盛開的向日葵。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7月5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向日葵花田中留影。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城市綠肺中的生態秘境與人文詩篇
在北京市朝陽區北五環林萃路與科薈路交匯處,一片占地300公頃的綠色凈土——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以“自然野趣”為底色,將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市民休閑需求編織成一幅生動的城市畫卷。作為北京市最大的城市生態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園以95.6%的綠化覆蓋率、530余種植物和307種鳥類,成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更以“莫奈油畫級花海”“向日葵矩陣”等景觀成為市民心中的“治愈系秘境”。
一、生態屏障:從設計理念到生物多樣性的實踐
北園的規劃始于2003年,以“通往自然的軸線”為核心理念,通過保留原有地貌、減少人工干預,構建了近自然的林地、草地、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公園內跨北五環的生態廊道是國內首例城市干道生態橋,種植大量鄉土喬灌草植物,形成南北兩園的生態連續體,為刺猬、黃鼬等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遷徙通道。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北園采用“輪割蘆葦”技術維持濕地水質——蘆葦吸收中水中的氮磷物質,枯萎后分三次割除,既保留冬季留鳥的棲息地,又防止水質惡化。奧海東側的灘涂地通過限制旱柳生長,延緩自然演替,為鷺類、鸻鷸類鳥類保留覓食空間。2023年,科研人員在北園淺灘蘆葦叢中發現以公園命名的新物種“奧森跳鉤蝦”,這一陸生鉤蝦的發現,印證了北園生態系統的獨特性。
目前,北園記錄到鳥類307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黃胸鹀和4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如鴻雁、震旦鴉雀等。濕地中還觀測到世界極危昆蟲低斑蜻,其瀕危等級高于大熊貓。蒙古兔、黃鼬、遠東刺猬等哺乳動物與250余種草本植物共同構成復雜的生態網絡,使北園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生物基因庫”。
二、景觀矩陣:四季更迭中的視覺盛宴
北園的景觀設計以“小尺度、高密度”為特色,通過花田野趣、雨燕塔、大樹園等節點,打造“移步換景”的沉浸式體驗。每年5月至6月,北園西門附近的繡球與雛菊花海形成“莫奈油畫”般的色塊拼接,背景是森林曠野長廊,成為社交媒體上的“出片圣地”。而7月盛放的向日葵矩陣則以30余個品種、超百萬株的規模,構成金色波浪般的視覺奇觀,與奧海東側的荷花池形成“金黃與粉黛”的對比美學。
秋季的北園化身“紅葉秘境”,元寶楓、黃櫨、火炬樹等色葉樹種將林間小徑染成斑斕畫卷。冬季的蘆葦蕩則呈現“水墨丹青”的意境,干枯的蘆葦在風中搖曳,與遠處的奧林匹克塔構成虛實相生的畫面。這種四季分明的景觀設計,使北園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千萬人次,成為首都“微度假”的首選地。
三、人文互動:從專業賽事到全民健身的舞臺
北園的10公里塑膠健身步道被譽為“京城跑者圣地”,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2024年,這里舉辦了第15屆北京國際長跑節,2萬名選手在“森林氧吧”中完成半程馬拉松。步道旁的智能監測系統可實時顯示心率、步頻等數據,并通過APP為跑者提供個性化訓練建議。
兒童友好設施是北園的另一特色。大樹園區域的“自然課堂”每周開設生態科普課程,孩子們可以在專業導師指導下觀察昆蟲、制作植物標本。而“森林藝術中心”則定期舉辦露天音樂會、詩歌朗誦會,將自然景觀與文化藝術深度融合。2025年5月,北園聯合中央美術學院推出的“大地藝術季”,以蘆葦、樹枝為材料創作臨時裝置,吸引超10萬游客參與互動。
四、治理挑戰:公共性與可持續性的平衡
盡管北園以“免費開放”和“生態優先”贏得贊譽,但其治理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可達性不足制約了服務效能——西側黑泉路公交站距西門800米,東側仰山橋北站雖近但需穿越機動車道,而自駕游客常因停車場滿位被迫違停于清河路,導致4米寬的道路擁堵頻發。其次,部分區域存在“非公共化”現象:西門附近的徽派建筑長期封閉,引發公眾對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質疑;大樹園草坪從“開放互動”到“金屬網圍蔽”的轉變,折射出管理方在生態保護與市民需求間的艱難權衡。
為破解這些難題,北園管理處自2024年起實施“智慧公園”升級計劃:在主要入口增設共享單車停放區,優化步行導航系統;引入AI客流預測模型,動態調整停車場開放數量;通過“市民園長”制度吸納志愿者參與管理,提升決策透明度。這些舉措使北園在2025年第一季度游客滿意度提升至92%,成為全國城市公園治理的典范。
五、未來圖景:生態價值向人文價值的轉化
站在“十四五”規劃的關鍵節點,北園正從“生態綠地”向“文化地標”躍遷。2025年啟用的“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以沉浸式展陳技術呈現北園的生態演化史,而“碳中和示范區”項目則通過光伏步道、雨水花園等設施,實現園區能源自給率30%。更令人期待的是,北園與南園的聯動開發——通過建設地下通道連接奧林匹克塔觀景平臺,游客可一站式體驗“森林徒步—高空攬勝—文化博覽”的復合型旅游產品。
從2009年免費開放時的“城市后花園”,到如今承載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科技創新多重使命的“超級公園”,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蛻變,印證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層邏輯。當晨跑者穿過繡球花海,當攝影師捕捉震旦鴉雀的倩影,當孩子們在蘆葦叢中尋找奧森跳鉤蝦的蹤跡,這片土地正以最生動的方式詮釋:真正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學會像北園的蘆葦一樣——扎根泥土,向上生長。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