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沿著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捕捉②《成都暖陽下的慢調時光》。
老茶館竹椅上的茶香還未散盡,轉身便踏入③《公園的慢走閑讀》,看銀杏葉如何把光陰裁成書簽。
極目西望,“坐看浮云橫玉壘”的千年詠嘆,化作④《遠望青城雪山,近觀云居白塔》的視覺長卷。
早起的晨跑者正用腳步丈量⑤《龍泉山下的慢跑時光》,讓心跳與林間鳥鳴同頻共振。
興隆湖的碧波倒映城市建筑的飛檐,當⑥《水脈是城市的自愈經絡》……
水脈是城市的自愈經絡
杜均
今晨的櫻花開得清亮。一片粉白的櫻花林如云似霧,浮在前方,像是天地間未干的淡彩水墨。櫻花是踩著寒霧來的,先是在鐵灰色枝頭試探性地撒幾粒粉白,某夜忽被如約而至的春風喚醒,潑辣辣開成墜向水面的云霞。晨霧將粉白云靄漫過棧道,不遠處驚起的白鷺振翅,竟把薄霧攪出粼粼水紋。
我最愛在清晨六七點前來,看宿露從花瓣滾落,劃出銀亮的弧線。這里是成都騎龍中水濕地公園,水杉林正用新綠在霧中謄寫豎排的詩行。生態浮島邊緣,水中綠植蜷縮的葉片緩緩舒展,露出昨夜星辰棲息的褶皺。三兩只小鳥從蘆葦蕩鉆出,紅喙上還沾著搗碎的天光。海棠燃起滿樹焰火,玉蘭高掛白熾燈盞。
晨霧未散時,已有各色人影沿著青石水岸次第鋪開,像宣紙上暈開的墨點,各自洇出不同的故事。
(一)
我也有我的故事。
我蹲在木棧道邊,指尖剛碰到人工濕地水面就縮了回來,清涼的感覺從指腹漫上來。一串漣漪攪碎了水面那簇早櫻的倒影。我居住騎龍這一帶已有十多年,最初哪敢想有朝一日,能在粼粼波光里看清明艷的倒影?
猶記得十二三年前租房時,我懷揣著對河居生活的無限憧憬,開始在這片區域尋找合適的住處。在地圖上,那個小區看上去格外清靜,房東在電話里說“開窗即見粼粼波光”,更讓我心動不已。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定下了那間房子。那日我拖著行李走下出租車時,看到河面浮沫堆出腫瘤般的灰白,塑料袋在蘆葦殘莖上招展如靈幡,一股腐臭襲來令我幾欲作嘔,心情頓時變得很懊喪。房東口中的“粼粼波光”,原是油污旋出的病態虹彩。但我仍選擇住下,心想也許一場雨后就變好了呢?之后到附近閑逛幾次,繞過塌陷的堤岸,跨過斷裂的排污管,踩過高聳的建筑廢料堆,終于找到那條地圖上沒有標注名稱的河流,原來叫黃堰河,是錦江的支流。
閑逛無甚樂趣,郊游就此作罷。只有每次推開窗戶的剎那,能感受到它帶來的腐臭、酸爽和窒息,權當支付某種虛妄的河居情懷了。住了一年多,某夜河風掀開紗窗,枕巾浸透河水的腥臊,才驚覺自己竟與這條瀕死的河共享著脈搏。后來便搬離了那個小區,移居到附近的華陽。再后來的某天,我重經黃堰河時,看到幾臺挖掘機在張開鋼鐵顎骨,撕扯板結的河床如同撕開陳年繃帶。我快步逃離,身后黑泥飛濺,似有無數腐臭的歲月在泥漿里嚎叫。很久以后我才意識到,那時成都正在治理黑臭河渠,挖掘機抽走的不止是黑臭淤泥,更像在剜去城市肌體里潰爛的瘡痂。
(二)
我總相信水能養人,于是像游牧民族一樣逐水而居。命運卻愛在經緯線上打結。六年前準備買房時,配圖里碧波蕩漾的河道讓我恍惚——這真是那個每天翻涌黑沫的黃堰河?我忍不住親自跑去看了一遍。站在這片規整過的熱土上,頗有些百感交集的味道。黃堰河有了新面貌:水變清了,不再有臭味,沿河新修的堤壩讓整條河有了新的生機。當年我倉皇逃離,又在此刻兜轉歸來,像一枚被命運反復縫綴的紐扣,最終釘回最初的針腳。最終我在這里購房定居。
定居后偶爾在晨霧里沿河散步。某日黃昏撞見群鷺歸巢,雪色羽翼掠過晚霞時,忽然讀懂杜甫寫下“一行白鷺上青天”時,那超越時空的震顫——原來天地大美從未消逝,只是等待淤泥退去的時辰。
如今,黃堰河從身側蜿蜒而過,多年前那些飄著油污的漩渦早已消逝。百米之外,錦江正以千年不變的韻律滾滾向前,一路帶去嶄新的濕地與春天。
(三)
去年初,騎龍中水濕地公園修好后,我才真正融進這里。十多年來,我對這一帶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某種嗅覺的記憶可能還更深一些;比不上河邊的老樹,它們是騎龍濕地最忠實的四季記錄者,青銅枝干里藏著的濕地編年史。
這一年來,只要有閑暇,我都會帶著女兒到公園。當她踮腳踩進濕地淺灘時,水面漾開的波紋仿佛羊水記憶的蘇醒。想到她在水產市場上,看到蚌殼說的那句話:“我們和河蚌一樣,都是被水包裹著長大的。”原來,生命最初的海洋密碼,仍在我們身上流動;那些被喚醒的親水基因,帶給我們母腹般的溫暖。
同時,我深切地感到,城市的親水記憶正在逐漸淡去。在這座鋼筋水泥筑成的森林里,水已被不銹鋼水龍頭和塑料水管緊緊束縛,失去了往日的自由與靈動。擰開水龍頭,這機械般的動作,竟成了我們與城市水元素僅有的“親密接觸”。河流圍欄上,“水深危險”的紅漆字格外刺眼,如同封印一般,將我們與水的距離拉得更遠。我們仿佛正逐漸成為被水遺忘、被水放逐的族群。樓下,灰蒙蒙的消防栓靜默無言;曾經噴涌的噴泉池也已枯萎,只留下一片寂寥。
水里有我們的鄉愁。在甲骨文的龜甲上,“水”字是一道蜿蜒的曲線,如黃河九曲般勾勒出華夏文明的輪廓。這個液態的符號穿透三千年時光,最終化作每個中國人血脈中的潮汐。在《詩經》的蒹葭蒼蒼里,水是隔開伊人的朦朧紗幔;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水是鋪展天地永恒的綢緞?!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千年前李白的詩句里,水是天地間最自由的精靈;王維在輞川別業輕吟“清泉石上流”時,水是文人案頭最清澈的韻腳。
(四)
在這座成都面積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濕地公園,我目睹了水的新生,看到城市的自愈經絡。若非解說牌揭示玄機,誰能想到腳下十五米深處,藏著一座錯綜復雜的凈水迷宮?
這里仿佛我跟女兒的探寶秘地。地面之上,龜紋石堆砌的駁岸,被流水打磨出包漿般的光澤,跌水景觀叮咚作響,陶粒與沸石鋪就隱形階梯,挺水植物的根系編織著生物濾網。而在這片生機之下,蟄伏著另一個精密的生態宇宙——透過地面隱約可見的檢修井蓋,能窺見地下工廠縱橫交錯的管道網絡。
女兒蹲身撫摸溫熱的井蓋,想象著地底縱橫交錯的管道與填料層,驚嘆道:“像螞蟻的地下王國!”的確,這座公園宛如一座精密的生態機器:尾水先經碎石層過濾懸浮物,再通過沸石、陶粒吸附重金屬,最后依靠植物與微生物完成“凈化儀式”,日處理量達8.5萬立方米,相當于40個標準泳池的水量,最終以Ⅲ類水質的澄明之姿匯入黃堰河。地上與地下空間的折疊,共同運轉著城市水脈的自愈機制。
中水,又稱再生水。世人常謂“上善若水”,卻鮮少凝視水之重生哲學。一滴中水也許在告訴我們:真正的至善不是永不染塵,而是在濁世中保持凈化重生的勇氣。
(五)
看似靜謐的蘆葦根系間,碎石層下正進行著分子級的涅槃。這里沒有鋼鐵機械的暴力干預,只有蘆葦與微生物的合奏,演繹著《周禮·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的生態美學。
汩汩清泉在凈化池中織就水網,恰似一座座微縮版的都江堰。魚嘴分水的千年智慧,化作垂直流濕地中精妙的水力停留時間設計;李冰“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哲學,在沸石迷陣里演變為泥沙與清流的無聲對談。這種順應水性的古老智慧,在這里得到新的詮釋:不是與污水對抗,而是喚醒其自愈的力量。千年后的治水者不再鑄造鎮水神獸,卻用鋼筋水泥筑起另一種九曲回廊,讓濁流在碎石陣中自行解開混沌的繩結,將城市的暗流引入文明的凈化系統。
再生水滲出混凝土肌理時,帶著大地深處的體溫。在這座以水為主角的生態劇場中,每滴中水,都成為城市血脈的凈化者。
漫步至臨水綠道,幾組造型別致的互動裝置吸引了女兒的注意。轉動齒輪模型,水流沿著管道模擬凈化過程;按下按鈕,LED屏幕顯示實時水質數據。她玩得不亦樂乎,而我則被一旁的老者吸引——他正用手機掃描植物旁的二維碼,細讀濕地生態的解說詞。這座公園不僅是休閑勝地,更是一座露天課堂:水杉林邊的科普長廊講述著“一滴水的旅程”。
原來,公園里還有一座科普基地,以景觀化的手法展示冰川、草甸、濕地、森林、山澗、灣流、城市等不同的水資源場景,串聯起一滴水從緣起到自然之旅、再到再生循環的全流程,讓游人在參觀中探尋和了解到“一滴水的奇幻冒險”。(六)
水凈了,便有了與人肌膚相親的底氣。在這里,我邂逅了極具詩意的親水場景。三五個孩童踩進親水臺階,看著清流在鞋底流過,有的好奇往溪水里探石子,粼粼波光里游動著早櫻的碎影。年輕母親推著嬰兒車在水邊漫步,循環水流裹挾著碎銀般的光斑。幾個穿漢服的姑娘提著裙裾在海棠樹下取景,池水里頓時升起一片霞光。帶著鴨舌帽的老伯支著三腳架在對面守候,鏡頭追著某只色彩艷麗的飛鳥,卻總被調皮的水鴨子截斷畫面。當景觀燈帶次第亮起,穿熒光馬甲的夜跑者踏著透水混凝土跑道閃過水杉林。公園旁邊還有一片菜地,居民的生活污水經人工濕地凈化后,又化作灌溉菜畦的甘露。
(七)
曾幾何時,老虎灶、馬桶間、煙囪群,都在向城市血管中注射著文明的毒素。渾濁的河水倒映著璀璨的燈火,恰似文明袍服上的斑駁淚痕。
而現在,水杉年輪里沉淀的凈化史詩,櫻花短暫花期見證的水質嬗變,它們都在訴說一個城市如何以謙卑之心重啟與自然的對話。這或許就是屬于當代人的親水哲學——既要勇敢正視水的創傷,也要相信水的重生;既要讀懂“水能載舟”的古老智慧,更要譜寫“水可愈城”的綠色篇章。當我們學會用科技修復與水的契約,蒹葭間的伊人終將穿越時空迷霧,重新停駐在每個人的眼波深處。
(八)
水之道帶來循環往復的啟示。那些曾被我們玷污的水滴,經過重重凈化重回江河。每滴水的旅程都在訴說:真正的征服不是改變自然形態,而是理解萬物循環的韻律。當人類學會以謙卑之心理解循環之道,每道水脈都將成為城市永恒的再生經絡。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杜均,1984年生,四川閬中人,現任四川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創作專委會主任,成都市武侯區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