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了,錢沒停!”懷仁市一查高齡津貼,發現23位“已故長者”還在領錢。人都走了,哪來的補貼?
一邊是政策,一邊是人情——可制度漏洞,擋得住僥幸心嗎?
事件概述
7月3日,山西懷仁市民政局掛出一則公告,通報了一起“人死后錢還發”的怪現象:共有23名已故老人違規領取了高齡津貼,總金額近兩萬元。好在絕大部分錢已追回,只有一位家屬還沒退完200塊。
公告指出這次問題是在民政局聯合公安、衛體等部門開展自查排查過程中發現的。他們對比數據后,確認23人已經過世,卻仍在領取津貼。而津貼本是為了保障健在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結果卻變成“亡者也能分一杯羹”的尷尬局面。
從大名單上可以看到追繳金額從幾百到八千元不等,最大“贏家”來自海北頭鄉,7人共違規領取8300元。其中一戶甚至只退回1800元,還差200元在追繳。數字雖不大,但反映的問題卻不小——這不是簡單的錢多錢少問題,而是一個關于制度執行、信息對接和公眾誠信的大考。
對于很多基層工作人員來說,這一幕并不陌生,信息更新慢,部門聯動滯后、個別群眾“薅政策羊毛”的心思,在現實操作中屢見不鮮。這次懷仁民政局的操作,雖然晚了點,但也算是及時止血。
問題是下一次這種情況會不會繼續出現?補貼政策本來就是溫暖老人的底線保障。
這事兒聽起來也是挺諷刺的,人一去世咱講人情得辦場葬禮、念幾句悼詞,可財政賬戶不講人情,它是按數據發錢的。結果現在倒好,人已故,補貼還在繼續,這還了得?
錢不多,但事兒不小,問題出在哪?
咱們國家的民政公安、衛健系統各有各的業務系統。公安知道人什么時候走了,衛健知道人身體狀況,民政負責給錢。可這仨系統之間要是配合不好,就好比三口人吃飯,一個做飯一個買菜一個洗碗,但誰也不通知誰,哪能吃得順?
不過好在這次懷仁還算給力,紀委監委一發話民政局立馬聯手公安、衛健對了個大表,終于發現了這出鬧劇。這事要不查,怕是還得“每月打款,年年祭祖”。
信息更新慢的問題說到底是技術跟不上任務,發福利靠的是準確數據,可數據要是幾個月才更新一次,這期間有人已故民政壓根不知道,就像社區發低保,哪家小伙子本來找到了工作,結果系統還當他無業游民,那補貼不就白發了嘛?
家屬的人情思維,讓政策傷了筋骨
除了制度問題,還有一個隱形推手,一些個別家屬心理作祟,他們心里明明知道人生前能領津貼、死后就該停,大多數人清楚的很,只不過僥幸心理打著拖一天算一天的小算盤。
類似的事兒屢見不鮮。有些家屬覺得老人活著的時候領慣了,死了幾個月還領點,是不是也算順理成章?還有人更是將高齡津貼當成了額外收入,更夸張的是,見過有村里人還特意不去申報死亡信息,就為了多領幾個月再說
這就不光是貪點小便宜的問題了,而是把公共政策當自家小金庫,把規則當人情操作,一旦人人都這么想,那政策還有啥權威可言?更糟糕的是這種操作往往很難規制,畢竟死人開不了口,活人推三阻四,各種借口層出不窮,讓追責成了老牛拉破車。
政策不是人情世故,不是“你家里窮我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高齡津貼是給在世老人的,不是給后人的情感撫恤金。這樣做不僅違反規則,也是在給社會誠信打折扣。
這次懷仁當地部門的做法屬實值得點贊,追繳工作也做的干脆利落,除了一個頑固200元沒退,其它全數追回,不拖不賴。這說明只要干部動起來、數據對起來、責任壓下去,老問題也能一一破解。
事后追繳遠不如事前堵漏
不過也得承認現在大多數問題被查出來靠的還是“事后亡羊補牢”。這雖然必要,但遠不如一開始就把羊圈造結實,如果能搞個全國統一的高齡津貼動態監控系統,能夠快速特別是死亡信息,公安一更新,系統同步傳到民政,這就不怕類似的事情再發生了。
要我說,民政部門可以換個思路,把社區干部發動起來,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該講理的講理,該催的催,該曝光的曝光——錢雖小,事不小。這叫殺雞儆猴,也叫制度底線不能破。
說到底,這些問題背后,藏著制度的漏洞,也有人性的掙扎。老人走了,錢還在賬上,多半不是故意,而是慣性加糊涂。但規矩就是規矩,公平不能靠糊弄。
咱們既要體諒百姓的難,也要守住制度的嚴。這事,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