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004年抓到2斤7兩黃鱔,廣東2005年以3斤6兩破紀錄。
浙江2013年更出“大家伙”,一米五長、三十六斤重,通體紅色。這些年黃鱔體型不斷突破,可兒時半斤就算大的,如今變化驚人。黃鱔最愛稻田泥里鉆,松軟泥土方便打洞,是它們的天然家園。
它們身子似蛇,頭骨結實,鉆泥時靠滑溜溜的黏液助力,速度極快。
脊椎能靈活轉圈,即便卡住也能自己扭出,生存能力不容小覷。
白天躲在洞里避天敵,夜晚才出來覓食,靠感知水流和嗅覺鎖定獵物。幼鱔剛孵化只有指甲蓋大,靠卵黃長到兩厘米,接著吃微生物。
稍大些吃搖蚊幼蟲、蝸牛、蝌蚪,成年后捕食小魚,餓極竟食同類。從小蟲到小型動物都能吃,黃鱔堪稱稻田“清道夫”,維持生態平衡。
但如今回稻田,難見黃鱔冒頭換氣,曾經的摸鱔記憶漸成回憶。稻田面積縮減,水質變化,它們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數量銳減。2013年那條36斤的黃鱔,不知是否會成為最后的“紀錄保持者”。
黃鱔用幾百萬年適應環境,卻在近三十年因人類活動被逼到邊緣。它們曾是田間靈活的“小精靈”,如今卻難覓蹤影,令人唏噓。
每個小生命都在生態鏈中扮演角色,沒了黃鱔,害蟲或泛濫成災。
水泥地取代泥地,下一代或許只能從圖片認識黃鱔,令人擔憂。咱農民都知道,稻田里的老伙計越來越少,得想想辦法留住它們。保護好稻田環境,留住水土,或許是給黃鱔留條生路的關鍵。
雖然黃鱔生長慢、性逆轉特性獨特,但生存離不開適宜的水和泥。
希望今后還能在田里見到這些滑溜溜的身影,而不是只在紀錄里。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守護它們也是守護我們的稻田家園。
關注生態變化,從保護身邊的小生物做起,別讓它們消失在視野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