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司法服務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主題論壇舉辦
法治護航綠色發展 攜手共繪生態畫卷
人民網貴陽7月6日電 (李麗萍)7月5日,“司法服務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法治主題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辦。國內與國際多系統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展示環境資源審判新進展,促進司法經驗交流與跨界學習,共謀司法服務保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良策,為完善服務綠色發展的司法機制提供智力支持。
論壇現場。人民網 李麗萍攝
在致辭環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就中國環境資源審判作了全面介紹,并呼吁各方在環境司法領域加強交流合作,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中國司法方案。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茆榮華表示,貴州構建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伊麗莎白·穆雷瑪強調當前的環境挑戰已突破地理邊界,法官作為環境和權利的守護者,應強化能力建設、探索新興法律路徑,實現環境正義。
在主旨演講與實踐交流環節,國內外法院院長、法官等結合工作實際、緊跟理論前沿,圍繞環境資源審判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對話。茆榮華分享貴州法院將司法職能深度融入綠色發展的探索和經驗。他指出,貴州通過出臺《關于為推進我省“富礦精開”戰略實施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形成“生態修復+碳匯認購”模式、設立全國首家茶產業環境保護法庭等方式,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吳兆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占國,以及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朱玉指出,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在于修復受損的生態關系。為此,要積極推廣增殖放流、補植復綠等受損環境替代性修復責任方式,變身環境“守護者”。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永利呼吁深化司法執法協同,變被動聯絡為主動對接,在解紛、移送、執行、宣傳等環節進行聯動,形成發展合力。
巴西高等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安東尼奧·本杰明認為,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法官面臨的最重要的法律問題,應將全局視角納入立法本身,以應對現實中存在的困境挑戰。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創始人、主席,牛津大學教授詹姆斯·桑頓指出,氣候訴訟正在迅速增長,并顯示出巨大的創新性,而且它在全球的重要性將繼續增長。
法院院長、法官通過案例分享,探討審判實踐中的難點與解決方案,為提升環境司法治理水平提供指引。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向凱介紹,以云南高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昆明環境資源法庭、38家集中管轄基層人民法院為主的“1+1+38”環境資源審判體系極大提升司法效率。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義芳呼吁提升司法透明度,深度融合環境司法和環境保護宣傳,促推形成全社會共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在經驗分享環節,高校專家學者、國際機構駐華代表分享理論研究成果及多元治理視角。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秦天寶提出政策實施型氣候司法的優化路徑,包括優化法律解釋和科學論證、程序公正保障氣候公正轉型,為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徐以祥系統闡述中國“政策實施型”氣候司法的實踐探索,并前瞻其未來發展進路。貴州大學教授胡衛深入探討涉碳案件司法實踐,為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創新提供理論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