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當年學生寫紙條向老師示愛,后來那個學生真成了她丈夫
于海蘭老師是一位老知青,她曾在距離青島八十公里的膠縣馬各莊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九年,恢復高考后考上了青島師范才回城讀書。在知青老友圈提起于海蘭老師,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她回城后和自己的學生組成了家庭,這件事也就成了知青老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有關于海蘭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歷,根據文友李海軍老師提供的素材,我編寫了這篇文章,分享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1969年的3月上旬,膠東半島的早春乍暖還寒,就是在那個春寒料峭的時節,初中畢業的于海蘭和同學們一起乘坐汽車離開了青島,踏上了前往膠縣農村插隊落戶的征程。
汽車緩緩駛出青島,向著膠縣駛去。窗外的景色不斷變換,從城市的高樓漸漸變成了鄉間田野的輪廓。天氣雖然有些寒冷,可也阻擋不了于海蘭和同學們心中到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的那份激情。
圖片來源網絡
最終,于海蘭他們十二名青島知青被分派在馬各莊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因為當時隊里沒有可供知青們吃住的地方,王慶林隊長只好安排知青們暫時借住在社員家中,也在社員家吃飯。
青島知青來插隊落戶,鄉親們都很高興很熱情,這個寧靜的小村莊也熱鬧了許多。安排知青借住的社員家,他們都把最好的房間騰出來給知青們住,家里僅有的一點好吃的東西也毫不吝嗇地拿出來,招待這些城里來的孩子。看鄉親們如此淳樸熱情,知青們心里都感到很溫暖。
春耕備耕生產開始后,王隊長考慮到知青們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從未干過農活,就盡量給他們安排輕松的農活。鄉親們在田間勞作時,也總是特別照顧這幫孩子,耐心地教他們干農活,手把手教他們使用勞動工具,也幫著他們干農活。對于鄉親們的關愛和照顧,于海蘭和其他知青都發自內心地感激和感動,他們覺得自己雖然離開了家,但在這里又找到了另一個溫暖的“家”。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到了秋天。馬各莊小學的一名公辦教師調走了,學校急需增加一名民辦教師來教五年級的學生。大隊書記來到二隊知青點,問大家誰愿意去學校當老師。知青們面面相覷,都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畢竟教書和干農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誰也不敢輕易表態。
于海蘭看大家都不表態,她就舉起手說:“我愿意去學校當民辦教師。”就這樣,于海蘭當了半年多的農民,她成為了馬各莊小學的一名民辦教師,張校長讓她教五年級學生。
當時五年級的學生不多,一共十三名學生,八名男生,五名女生,十二歲的馬文戈擔任班長。第一次站在講臺上,于海蘭很緊張,感覺心都快跳出了嗓子眼。看著下面一雙雙好奇又調皮的眼睛,她說話都有些結巴了,更不知道該如何給學生們上課。
剛開始的那幾天,課堂上混亂不堪,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在課堂上亂說話,有的做小動作,于海蘭想盡辦法維持秩序,卻總是力不從心,那幾名愛調皮搗蛋的學生根本就不怕她。
有一次于海蘭在領著學生讀課文,一名調皮的男生突然學了兩聲狗叫,課堂上頓時一陣嬉笑聲。于海蘭批評了那個男生兩句,那個男生突然站起來又學了兩聲毛驢叫,還沖著老師做鬼臉,氣的于海蘭眼淚都流了下來。
馬文戈看把老師氣哭了,他拿著自己的課本來到那名男同學身后,照著那名男同學的頭狠狠打了一下子。那名男同學回頭一看是馬文戈,趕緊坐回座位上,沒敢吱聲。從那以后,課堂上再有人說話做小動作,只要馬文戈用力咳嗽一聲,整個教室就會馬上安靜下來。學生們雖然不聽老師的話,對班長的話卻言聽計從。
后來于海蘭才發現,馬文戈不僅學習十分認真,他還是摔跤高手,兩名男生一起上,都摔不倒馬文戈。后來的每次小測試,馬文戈的成績總是穩居第一。漸漸地,于海蘭開始關注這個聰明懂事的學生,她從心底里喜歡這個好學生,還把自己心愛的鋼筆送給了馬文戈,鼓勵他好好學習,長大了有所作為。
后來每月領到民辦教師補助金,于海蘭都會給學生買學習用品,暑假回青島,她還給學校買了籃球和教學儀器。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五年級的學生就該畢業了。在于海蘭的勸說和鼓勵下,馬文戈和一名男生決定到鄰村聯辦中學讀初中。離開馬各莊小學那天,馬文戈紅著臉塞給于海蘭老師一張紙條,然后飛快地跑開了。于海蘭滿心疑惑地打開紙條,只見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一行字:于老師,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當時的于海蘭才十七歲,而馬文戈只有十三歲,馬文戈雖然還是個孩子,可于海蘭猛然看到這樣的紙條,還是覺得怪難為情的。
圖片來源網絡
讀初中期間,馬文戈學習也很認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直到初中畢業,他才再次來到學校找于海蘭老師。馬文戈滿臉愁容地告訴于海蘭說,他想去公社中心校高中部讀高中,可父母不同意,希望于老師能幫忙說服家長。
當時雖然取消了高考,可于海蘭還是覺得多讀書肯定會有好處,她二話不說,來到馬文戈家中就耐心地和他的父母溝通。在于海蘭老師的努力下,馬文戈的父母終于被說服,答應讓孩子去讀高中。馬文戈得知這個消息后,高興得合不攏嘴,對自己的老師于海蘭更是感激不盡。只是每次看到漂亮的于老師,他就覺得面紅耳赤,臉上發燙,心跳也會加快。
高中畢業后,馬文戈成為了一名回鄉知青。不久,他也來到馬各莊小學當了民辦教師,和自己曾經的老師于海蘭成了同事。身份的轉變,讓兩人有了更多的相處機會。于海蘭自學高中課程遇到困難時,馬文戈總是熱情又認真地輔導她。在一次次的學習交流中,馬文戈對于海蘭的感情也在悄然升溫。
有一天,馬文戈終于鼓起勇氣,當面向于海蘭表白了心跡。于海蘭聽后,滿臉通紅,她慌亂地說:“馬文戈,我可是你的老師,你不能有非分之想。再說了,你才多大呀,我可比你大四歲……”
上蒼總是眷顧努力的人,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于海蘭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青島師范,成為了全大隊第一個考上大專的青島知青。當時馬文戈也參加了高考,可惜的是他名落孫山了,只差一點點沒能考上大學。
離開馬各莊大隊時,于海蘭看著滿臉沮喪的馬文戈,鼓勵他說:“馬文戈,你可是馬各莊大隊唯一一名高中生,絕不要氣餒,一定要好好復習,爭取下一次能榜上有名。”馬文戈紅著臉說:“于老師,要是我能考上大學,你能答應和我在一起嗎?”于海蘭當時一心只想著給馬文戈鼓勁,沒考慮太多,便脫口而出:“好!只要你能考上大學,我就答應和你在一起!”
為了這句承諾,馬文戈在接下來時間里廢寢忘食,不分晝夜,硬是把初中課程和高中課程全部復習了一遍。
1978年夏天,他再次走進了高考考場。功夫不負有心人,馬文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青島醫學院,成為了全公社第一個考上大學的農民。
第一時間,馬文戈就寫信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于海蘭老師,他說開學后就去看望于海蘭。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令馬文戈沒想到的是,于海蘭卻提前來到青島醫學院新生報名處等候馬文戈了,她還給馬文戈帶來了水果和生活用品。
看著許久未見的于老師,馬文戈紅著臉問:“老師,我考上了大學,你說話得算數……”于海蘭看著眼前這個曾經的學生,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青年,她猶豫了:“我是你的老師,我比你大四歲,這樣別人會笑話的……”
之后的日子里,于海蘭經常給馬文戈送好吃的,送學習用品,送生活用品,鼓勵他好好完成學業。馬文戈也用他的真誠和堅持,一點點打動著于海蘭的心。愛情的力量是無窮的,于海蘭老師漸漸被馬文戈的堅持和努力所打動。
大學畢業后,馬文戈被分配到市醫院做了一名醫生。半年后,于海蘭頂著別人說三道四的壓力,她嫁給了自己曾經的學生馬文戈。馬文戈終于如愿以償,和自己深愛的于海蘭老師領取了結婚證,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后來生活條件好了,于海蘭和馬文戈經常回到馬各莊看望鄉親們,鄉親們誰家遇到難處,她夫妻倆都會鼎力相助。后來村里辦幼兒園,于海蘭還把積攢下的三千五百塊錢讓馬文戈給幼兒園買了桌椅和滑梯等玩具。
于海蘭老師退休那年,第二故鄉王隊長的老伴得了白內障,于海蘭讓馬文戈把老隊長老兩口都接到了青島,給老隊長的老伴醫好了眼疾,沒讓老隊長花一分錢,還到百貨商場給老隊長老兩口買了衣服和營養品。老隊長非常感動,回到村里逢人就說,人家于海蘭和馬文戈可真是活菩薩呀,咱村里誰有難處她夫妻倆都幫助。
于海蘭老師和馬文戈的愛情故事,從膠縣的小村莊開始,跨越了身份的差距,沖破了年齡的阻礙和世俗的偏見,歷經歲月的洗禮,最終修成了正果,演繹了一段情感佳話,在青島和膠州廣為流傳。
時間過去了這么多年,每當提起于海蘭和馬文戈,當年一起插隊落戶的同學們都會為他們的愛情故事所感動,那是跨越世俗的感情。這段發生在膠縣農村的老師和學生、知青和農民的真摯情感,不僅是他們兩人和知青們的珍貴回憶,更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也見證了無數知青在廣闊天地間的成長與蛻變。
圖片來源網絡
知青歲月已漸行遠,那段時光也會漸漸被世人遺忘,真希望那個年代的淳樸善良和真誠能夠代代相傳,直到永遠。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李海軍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