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991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到現在已經28周年了,為了慶祝,這幾天香港來了好多軍艦,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配套的中國國產航母“山東艦”也來了。
它不止來了,還能夠讓全香港的學生免費參觀,但霍啟剛帶著兒子前往參觀的時候,卻被告知沒有資格上去參觀,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山東艦抵達香港
香港回歸28周年之際,聽說山東艦要去到香港,并且還能夠免費參觀,香港人民沸騰了。
預約網站瞬間被擠到癱瘓,幾萬張參觀票瞬間搶空,沒搶到票的人,就帶著一家老小,擠在海邊,隔著水,也要看一眼。
這股“航母熱”里,當然有對鋼鐵巨獸的好奇,但那不是全部,更多是一種壓抑許久后的揚眉吐氣。
香港人什么沒見過?可這艘船,是自家的,它不用英文和香港海事處通話,它艦身上涂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這種感覺,就像常年寄人籬下,看別人家的院子如何氣派,今天,自家院里終于也立起了一根真正的定海神針。
但就在全城熱議這艘船有多大、艦載機有多帥的時候,有一個人“沒資格”參觀的新聞卻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霍啟剛兒子沒資格參觀
霍啟剛的兒子是個小軍迷,聽說山東艦要來,那是非常激動,做夢都想上看一看,可到了跟前,卻因為年齡不符規定,被攔了下來。
據說艦上出于安全考量,對參觀者有嚴格的年齡限制,11歲以下的人是不能參觀的。
以霍家的身份,還有對國家做的貢獻,想必打個招呼、通融一下,并非登天難事,但他們沒有,霍啟剛坦然接受。
媒體采訪的時候,霍啟剛告訴媒體,規定就是規定,雖然遺憾,但必須尊重,這件事迅速傳開,收獲的不是同情,更不是對“名人吃癟”的調侃,而是一片稱贊。
因為當一個社會名流,在萬眾矚目的熱情中,選擇放棄特權,安靜地遵守一條看似不近人情的規則時,他示范的,是一種比登上航母本身更強大的力量。
什么是真正的愛國?為航母的雄壯而歡呼當然是,但更深層次的愛國,是愿意為了維護這個國家的秩序,而約束自己的欲望,是相信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哪怕這個規則讓自己吃了點小虧。
霍啟剛用一次小小的“遺憾”,給自己的孩子,也給全香港的父母和孩子,展示了最好的家教:愛國,要從守規矩開始。
這堂“無聲的課”,比任何一場登艦導覽,都更加震撼人心,它告訴我們,一個真正自信的社會,敬畏的不僅是權力,更是規則。
軍隊也考慮到了這些問題,為孩子們貼心的安排了另一條路線,就是參觀軍營,也算是彌補了沒有登上航母的遺憾。
而那些幸運登艦的孩子,他們觸摸到的是冰冷的鋼鐵,感受到的,卻是滾燙的國家力量,那種震撼,勝過一萬句課堂說教。
他們會記住,和平與安寧,是由這些龐然大物和操縱它們的軍人,在默默守護,也許很多年后,會有一個香港青年,選擇投身國防事業,驅動他的,可能就是童年時,那艘巨大軍艦投下的影子。
而那些沒能登艦的孩子呢?旺角文具店里,殲-15戰斗機模型的暢銷,已經說明了一切,國家認同感這個宏大的詞,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變成了孩子們書包里的一塊橡皮、一支筆。
結語
一艘航母的到訪,終究是短暫的,幾天之后,它會帶著護衛艦艇,鳴笛啟航,再次融入茫茫大海,但它留下的東西,卻會長久地影響這座城市。
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國家”這個概念變得有血有肉,可觸摸、可感知,它也用一個意外的小插曲,讓“規則”這個詞變得具體而可敬。
從1997年第一面五星紅旗在軍營升起,到今天國產航母停滿維港,香港與祖國的連接,正在變得越來越深,越來越自然。
當山東艦的輪廓消失在海平面,它的影子,其實才剛剛投進這座城市的心里。
參考資料
極目新聞2025-07-05《在港博士生談山東艦參觀感受:“搶票”三天才得到名額,發朋友圈大家都很羨慕》
珠江頻道《霍啟剛帶軍迷兒子參觀軍營,并表示多舉辦類似活動,有助于年輕一代感受保家衛國的不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