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虎襲來 歷史講解員王漢周 )
zhihu.com/question/394414866/answer/1922429429461792623
01
因為你把中國的貴族錯誤地對標了西方的貴族。
這兩者之所以經常被人混為一談,是翻譯的錯。
比如說歐洲的Lord,經常被人翻譯成國王,領主。
但實際上這個詞含義就是“某某擁有者”,因為沒有注明某某是什么,所以可翻譯范圍極大,上到神,下到出租屋房東。
全看心情,大多數時候就是房東的意思。
童話里的白雪公主,因為身邊有七個大漢保護,就沒人敢殺。
王后要搞死繼女只能雇傭獵人,獵人不靠譜,結果還得親自動手。
你把公主翻譯成“房東女兒”,把王后翻譯成“房東太太/包租婆”,就一切都好理解了。
02
按古歐洲的標準(有座城堡就算國王)來翻譯,河北張家口現在還有一堆這個級別的古堡遺址,大概一條村一到三座,整個張家口大概就是八百個左右。
所以光張家口至少就有八百個國王,按每個國王生三個兒子三個公主算,張家口有兩千四百個王子 。
兩千四百個公主。
娶到腿軟都娶不完這些公主。
西方的爵位也是同理,翻譯者盜用了中國的“公侯伯子男”體系來對應西方的貴族,也無限提高了西方貴族的逼格。
動不動就冒出個什么伯爵,什么公爵。
然而如果要嚴格按照意譯,那么就是“七等人,六等人,五等人,四等人,三等人,二等人,一等體面人”
你絕不會覺得里面的五等人六等人七等人是什么貴族。就會準確正確地用印度種姓體系來對標他們了。
要準確地翻譯西方所謂的“貴族”,并且嚴格對標中國的“領土大小,管轄人群,權力大小,財產多少”的話,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你以為的“沃德城堡的四王子杰克男爵,帶著六個仆從騎士奔赴戰場,這七人皆接受過劍術學校訓練,善用寶劍長槍,紋章在胸,必能凱旋。”
實際上對標——
有一百多人口的爛木村的村長家的第四個男孩李種田,是能進族譜的七等人,帶著他家的六個長工去上戰場了。李種田和他的長工們都從小在村里祠堂空地練過功夫,善用刀子砍人,又善用長矛捅人。衣服上還畫了村里的圖騰,堪為炮灰。
這里要說一下,中國男爵是最末等,但是古歐洲末等垃圾爵位很多,和公侯伯子男不能一一對應,為了偷懶,現在好幾個末等垃圾爵位都被統一翻譯成男爵,如果按這個翻譯標準,李種田家的長工(自由身,長久雇傭關系,會點武功)也都是“男爵”起步。只不過是小男爵,小小男爵,小小小男爵這樣。其余爵位同理,也是被翻譯家們偷懶,把多個合并翻譯成一個。
還有各種各樣的脫產騎士,其實按照其謀生方式來看就是對標家丁,還有相當部分騎士是被買斷沒有人身自由的。只能對標家奴。更有一些騎士是世代為奴。區別是在中國大家至少還知道家奴不是好稱呼,但擱歐洲還引以為榮。大戶人家的家奴一般翻譯成伯爵起步。
當然實際上還應該分小伯爵,小小伯爵什么的。
所以:你以為的“世襲血契騎士巴圖伯爵,法蘭西國王親授三等徽章,隨駕出征。”
實際上對標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家生奴白五之子白禿,世為家奴不得贖身,不得從商,主家可任意打殺而無罪,但因其父殺敵有功,父傷死后,得平西王賜丙等家奴之職,并賞水田六畝,準披甲入伍為警衛隊員。屬于五等人。”
你就說這樣級別的“貴族”不該上陣打仗嗎?
03
還有經常被人吹噓的“西方貴族愛決斗,武德充沛。”
經常看見什么男爵和什么伯爵比武,殺了對方也不用坐牢,實在是太牛逼了,再看看中國,真是費拉不堪…
對標起來也就是“村長兒子李種田,和王府家奴白禿,因為都姘上了鎮上放高利貸的寡婦徐玫瑰,于是拿長刀子朝死里互捅。結果李種田傷死,白禿因為是平西王的丙等家生奴,后臺硬,又是五等人,那些七八等種姓的派出所警員/陪審團不敢抓不敢判,所以拘留三天放了。”
這樣的流氓互毆和官官相護的脫罪劇情,你現在還會有什么幻想光環嗎?
而且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道理是中外通用的,歐洲那邊因為決斗死掉的最高級別“貴族”,對標中國最多也就是“泉州府游擊千總吳天德麾下親兵隊隊長,四等人胡三狗”的級別。
還有些沒啥社會地位但是文學地位比較高的,例如“高考分數全省第一名,吟游詩人,六等人唐伯虎”這個級別。
我承認唐伯虎高考在鄉試第一,還會畫畫寫情詩很牛逼,但唐伯虎這個級別算哪門子貴族啊?
被真正意義的中國貴族開車碾過去都不帶停車看一眼的啊。
更有那些被歐佬吹上天的什么“佛羅倫薩劍術學院高材生”“雙薪劍士”,對標中國也就是廣東佛山順德鄉民團練的團員。至于薪水雙倍也能拎出來吹就更搞笑,中國將領的親兵哪個薪水不是普通士兵的十倍?十薪劍士牛不牛逼?怕不怕?
04
當然古歐洲的戰爭規模也是值得說道,有人把日本戰爭形容為村戰,而古歐洲的是不是村戰呢?答案是——大多數時候夠不上村戰。
畢竟村戰往往能拉出幾百人,古歐洲的“國戰”有時兩邊就拉十幾號人對沖。甚至只有“房東”自己沖,長工們負責在旁邊吶喊助威,畢竟勞動力珍貴,長工死了房東們可能也要餓死。民為貴君為輕.jpg
著名的“奠定了英國大憲章及民主制度的貫徹推行”的羅徹斯特攻防戰,羅徹斯特地形并不險要,防守方就五十七個人。
當時的英國國王御駕親征,率領多路諸侯組成的“大軍”兩個月硬是沒打下來,羅徹斯特城現存遺址也就比豬圈大一點。
七十英尺見方(邊長21米),接近小戶型四合院水平。
當然如果再大,五十七個人也守不住。
最后英國御林軍軍心渙散,國王靈機一動使用了智謀,搜刮周圍鄉里,湊了四十頭豬,榨了豬油來火攻。還是沒成功。
四十頭豬能出多少油呢?
我想想。
還是不想了。
后是在四百年后原址重建的羅徹斯特城。
不代表原始城堡建筑水平。
總之,你要擱中國或者日本甚至韓國(同時期是中國的元朝末年),你說一個小戶型四合院的攻防戰就奠定了什么什么的基礎,那得被噴死吧?
后世給羅徹斯特攻防戰拍電影《鐵甲衣》的導演都覺得太離譜了,你人這么少,我電影怎么拍?
于是大手一揮,遠景上多了好多龍套。
拍近景時這些龍套又神秘的消失了。
勇敢的心男主角威廉華萊士“席卷天下”,但是麾下也只有三千人。
還沒某些大學三分之一的人多。
而如果按羅徹斯特這個配置,亞瑟王傳說里面亞瑟有十二騎士,說不定總共也只有十二個。
說不定可以去掉說不定三個字。
因為所有相關記載里,這十二個人都是單獨行動和戰斗的,沒有下屬的記載。
“歐洲的地主家奴們身為六等人七等人為何還要親自去打群架?”
這樣一翻譯,味道是不是就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