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少年朋友們,家人們!今天咱來聊聊青少年抑郁不想出門這件事兒,這簡直就是一場被困在繭房里的心理突圍戰啊!
早上,陽光照進屋里,小雨正機械地劃著手機屏幕呢。鏡子里那個頭發亂蓬蓬、穿著睡衣的少女,就像隔著毛玻璃看陌生人一樣,根本不認識自己。這可不是啥電視劇里的情節,而是現在好多抑郁的青少年的真實情況。他們就被困在自己心里的繭房里,連打開窗戶透透氣的勇氣都沒有,這勇氣簡直比黃金還珍貴啊!
咱先說說這繭房是咋形成的。現在社交媒體上那些虛擬的點贊啥的,就像大怪獸一樣,把現實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都給吞了。點贊數成了衡量自己價值的尺子,現實里的社交就像長滿刺的迷宮,太難走了。小林在日記里寫:“朋友圈里的笑容都是修過圖的,我連便利店都不敢去,就怕碰到同學。”這網絡生活都整出新型社交恐懼癥了。
再看看成績單和父母的期待,那落差大得就像懸崖一樣。15歲的小宇把準考證藏枕頭底下三個月了,他說:“每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我就心跳加速,現在聽到校門口自行車鈴聲都想撒腿就跑。”這教育帶來的焦慮就像無形的繩子,把孩子們勒進自我否定的漩渦里,轉都轉不出來。
鏡子就像個特別殘忍的法官。小美梳妝臺上擺著七支口紅,可就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顏色。她覺得素顏出門會被人笑話,化妝又像在演戲。這種身份焦慮在青少年里到處都是,就像枷鎖一樣,怎么都掙脫不了。
那咋破繭呢?咱可以從一些小行動開始。我建議青少年先完成“三分鐘任務”,像整理床頭柜、給綠植澆澆水、錄個30秒的語音日記啥的。這就像被困在暴風雨里的蝴蝶,先把翅膀上的水珠抖掉,才能有勁兒飛。
也可以建立“安全島”社交系統。不用非得去參加那些熱熱鬧鬧的聚會,可以試試“咖啡杯社交”,每周跟信任的人一起喝杯拿鐵,在紙巾上畫咖啡漬代替說話。這樣一點點接觸,能慢慢找回社交的安全感。
還可以給自己弄個專屬的“情緒逃生艙”。有的人拍星空照片記錄城市里不顯眼的地方,有的人在廢棄工廠畫涂鴉。重要的是找到能讓自己發泄情緒的出口,就像給郁金香罩上玻璃罩,既能擋住風雨,還能讓它好好生長。
家長呢,要學會“沉默的陪伴”。別老問“為啥不出去玩”,可以問問“需不需要我陪你去超市”;別老說“別整天躺著”,問問“要不要給綠植換個盆”。有時候,安安靜靜陪著比說一堆大道理有用多了。
老師要當“情緒翻譯官”。學生連續三天沒上課,別直接去質問,在課桌上留個便簽:“你上次說的那道數學題,老師找到三種解法了,想不想聽聽?”用知識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小伙伴們可以當“人間指南針”。不用特意組織郊游,可以約著“城市尋寶”,每周找個新的早餐店,用手機地圖標記大家探索的地方。這種輕松的互動能重新找到社交的價值。
青春期就像十字路口,每個不想出門的少年都在打一場秘密的戰爭。這場突圍戰沒有固定的答案,但是每一個小行動都能讓生活變得不一樣。說不定哪天早上,小雨突然就把窗簾拉開一點,陽光照在她新染的頭發上,那可能就是破繭而出的曙光啊!大家都一起努力,打破心里的繭房吧!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