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天氣網(wǎng)
中國天氣網(wǎng)訊 今天(7月6日)早晨,臺風“丹娜絲”已加強為臺風級,預計今夜至明晨它將穿過臺灣海峽,存在登陸臺灣沿海的可能,隨后一路北上,可能再度轉彎,或登陸浙閩沿海一帶,從而形成“Z字型”路徑。臺風“丹娜絲”不走尋常路,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歷史上還有哪些路徑奇葩的臺風?
“丹娜絲”已加強為臺風級 或呈現(xiàn)“Z字型”路徑
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今天早晨由強熱帶風暴級加強為臺風級,從今天8時的云圖上來看,“丹娜絲”個頭較小,結構不對稱,臺風東側水汽較多,云系較旺盛。
臺風“丹娜絲”結構不對稱。
中央氣象臺預計,“丹娜絲”將繼續(xù)向東北轉北偏東方向移動,強度還將有所加強,7月6日夜間至7日早晨將自南向北穿過臺灣海峽,在此期間可能擦過或登陸臺灣島西部一帶沿海,7日白天移入東海西南部海面,逐漸向福建北部至浙江中南部一帶沿海靠近。
臺風“丹娜絲”或走出“Z”字型,為何路徑如此奇葩?中國天氣網(wǎng)氣象分析師周麗賢解釋,臺風出現(xiàn)大拐彎和副熱帶高壓位置的變化有關。4日至5日白天,在它生成的初始階段,“丹娜絲”的路徑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南側的偏西風引導為主,路徑呈現(xiàn)西北行。
5日夜間開始,隨著副熱帶高壓減弱,臺風在其西側的偏南風引導下,在臺灣海峽內向偏北方向移動,形成第一個大拐彎。今夜至明晨,它將穿過臺灣海峽,進入東海后,因引導氣流不明,移速變慢,甚至不排除回旋打轉的可能,再折向西或西南,登陸浙江南部或福建北部,出現(xiàn)第二個大拐彎,從而形成“Z字型”路徑。
掉頭!轉圈圈!畫8字!看看臺風路徑能有多奇葩
臺風“丹娜絲”的“Z”字型路徑雖然比較少見,但是要跟其他的“奇葩”前輩們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其中不得不提的,要數(shù)1986年的“韋恩”、1991年的“納德”以及2001年的“百合”了。這三個臺風絕對是可以載入臺風奇葩路徑史冊的三個“怪胎”。
首先,來看1986年的13號臺風“韋恩”。如果不做臺風,它絕對是個優(yōu)秀的“貪吃蛇”玩家。下面這個路徑圖有沒有把你繞暈?“韋恩”路徑之錯綜復雜,甚至可以拆成3個圓圈和1個數(shù)字“8”,更奇特的一點是,“韋恩”曾一度在熱帶洋面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其后再次“死而復生”發(fā)展成為臺風,也是用生命在演繹“讓老天知道我不認輸”了。
1991年的20號臺風“納德”,則是一個海上的“舞者”:旋轉!跳躍!我閉著眼……如果將其路徑擬人化,那它的心路歷程大概就是:我到底是去菲律賓?還是去中國呢?算了,還是去中國吧,從廣東去江西跳一圈吧。有網(wǎng)友戲稱,它的路徑是在海上走出了一個“金牛座”。
2001年的“百合”,聽這個名字像個女生,糾結的個性也有點像個小女生,是個典型的“選擇困難癥”。它生成以后,緩慢地在臺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后,在臺灣宜蘭附近登陸,肆虐了44個小時后又竄到臺灣海峽,最后在廣東惠來再次登陸。其整個生命過程中,曾四度增強及減弱,并三度急轉彎穿過或逼近日本沖繩島。
據(jù)中國天氣網(wǎng)氣象分析師張娟介紹,影響臺風移動路徑最主要的因素是副熱帶高壓。如果只有“副高爸爸”照看,那么“臺風小孩”的路徑就會相對比較穩(wěn)定,始終沿著副熱帶高壓外圍前進。可一旦副熱帶高壓距離臺風較遠,“一家之主”缺席,事情就復雜了。“冷空氣媽媽”、“季風二姨”、“大陸高壓爺爺奶奶”難免會出現(xiàn)分歧,“臺風小孩”聽誰的、跟誰走就犯了難。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幾個調皮的“熱帶氣旋同學”來搗亂一下,“臺風小孩”就更“精分”了。
未來“丹娜絲”的走向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華東沿海的公眾需關注預警預報信息,密切臺風動向,提前做好防臺風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