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特置業以新入局者的身份拍下東李地塊時,地產圈的討論聲中夾雜著一絲微妙的擔憂。這個曾在城陽風光無限的本土房企,如今正被一連串維權事件纏繞 —— 從真石漆偷換成普通涂料的 "減配門",到車庫質量縮水引發的集體投訴,再到合同中暗藏的霸王條款,曾經的 "城陽地王" 為何一步步陷入信任泥潭?業主維權的背后,不僅是個體與企業的利益博弈,更折射出房地產行業轉型期的深層矛盾。
一、從 "地王" 到維權常客:青特品質的落差軌跡
2019 年青特置業以 15.5 億競得市北區黑龍江南路地塊時,14620 元 /㎡的樓面價讓其成為區域當之無愧的 "地王"。彼時市場對這個本土房企寄予厚望,畢竟同區域海信悅瀾山 11638 元 /㎡的樓面價,似乎為青特預留了足夠的品質空間。但現實卻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售價更高的青特星城,交付品質遠遜于海信項目。
車庫成了品質縮水的重災區。海信悅瀾山采用耐磨抗滑的水磨石地面,青特星城卻用普通地坪漆敷衍了事,甚至出現需要整體整改的質量問題。更諷刺的是,青特一直以 "情懷與品質" 為營銷賣點,這種宣傳與實際的割裂,在業主群體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市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兩張罰單(因車庫問題和合同霸王條款分別罰款 3 萬與 1 萬),不過是這場信任危機的顯性化表現。
時間軸拉得更長一些,會發現這并非偶然。2020 年購買青特花嶼城的司先生,在裝修時發現客廳頂部中心塌陷,開發商簡單的磨平處理不僅未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塌陷;2025 年 4 月,被譽為 "白沙灣第二豪宅" 的青特悅海府,因二期樓座距高速僅 23 米卻未提前告知,引發老業主維權,而房價從一期 2 萬帶精裝跌至二期 1 萬 1 純毛坯的巨大落差,更讓 "豪宅" 標簽淪為笑談。
二、維權困境:業主的抗爭與制度性壁壘
青特匯豪蘭庭的維權事件頗具代表性。業主購房時被告知外立面將采用咖色鋁板和水包砂漆,附帶的效果圖也強化了這一預期,但實際施工中卻變成 "頂底金屬包邊 + 其余真石漆" 的組合。當業主以 "虛假宣傳" 投訴時,得到的回復是 "不違反市場監督管理法律法規",只能通過協商、仲裁或訴訟解決。
這種維權困境暴露出三個層面的問題:
- 信息不對稱
- :期房銷售模式下,開發商掌握著規劃、施工的全部信息,業主只能通過樣板間、宣傳冊等間接了解,一旦出現 "貨不對板",舉證難度極大。
- 合同陷阱
- :"一切以實際交付為準" 的格式條款,看似合規卻將風險完全轉嫁給業主,成為開發商規避責任的 "免責金牌"。
- 救濟成本高
- :從協商到訴訟的漫長流程,對普通業主而言意味著時間與金錢的雙重消耗,許多人最終選擇妥協。
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赫府一期和青特小鎮 C 區也這樣,宣傳真石漆交房變涂料,這么多年秉性不改。" 這種 "慣犯" 式操作,折射出部分房企在成本壓力下的短視 —— 通過前期過度承諾吸引購房,交付時以各種理由減配,將品牌信譽當作可消耗的成本。
三、行業鏡像:品質失守背后的生存邏輯
隨著土地成本攀升、市場競爭加劇,部分房企陷入 "高周轉 - 降品質 - 維權增 - 口碑差" 的惡性循環。對比海信悅瀾山主動升級車庫的做法,青特的選擇更顯功利:在售價高于競品的情況下,通過壓縮建安成本追求利潤,卻忽視了品質才是長效競爭力。
這種短視行為的代價正在顯現。當 "豪宅" 淪為剛需盤,當 "地王" 項目需要整改車庫,青特失去的不僅是業主的信任,更是本土房企的品牌溢價能力。在青島這樣的市場,海信等房企能長期立足,恰恰在于將 "品質如一" 從口號轉化為行動 —— 車庫地面材質的選擇、主動升級的細節,看似小事,實則是對 "客戶價值" 的深層認知差異。
青特進軍東李的消息傳出后,網友最關心的問題是 "維權能少一點嗎"。這個疑問的背后,是購房者對 "本土情懷" 的最后期待。如果青特不能真正正視問題,從合同規范、工程監管、售后響應等全鏈條重構信任,即便拿下再多地塊,也難以擺脫 "維權常客" 的標簽。
房地產行業的下半場,早已不是 "拿地即贏家" 的時代。當住房回歸居住屬性,當購房者越來越理性,房企的競爭終將回歸本質 —— 用扎實的品質、透明的流程、負責的態度,重建與業主之間的信任紐帶。
文:青島選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