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7在“礪劍”欄目中,提到了“殲-20驅離外機”的消息。根據各種信息分析,驅離的外機當屬F-35。這背后實際是中美隱身作戰體系的對抗,對抗的水平可比印巴空戰高多了。
■央視“礪劍”欄目對“殲-20驅離外機”的報道,實際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在幾年前了。
一、美軍“前進機隊”動作頻頻
目前,美軍在東亞常駐五代機規模最大的基地,位于日本巖國,下轄三支F-35B中隊、一支F-35C中隊共48架。不過,該基地位于本州島南部,主要負責支援朝鮮半島。日本空中自衛隊列裝了42架F-35J,其中39架駐扎三澤基地,隸屬北部航空隊,主要針對俄羅斯遠東。最新接收的3架,倒是交給了中部航空隊第303飛行隊,理論上可以覆蓋東海,但仍未形成戰斗力。因此,能和殲-20在東海上空交手的,主要是美軍駐嘉手納的“前進機隊”。
■美軍駐東亞的F-35B
早在2017年10月,美國空軍就開始向嘉手納部署F-35A,但兩年前美軍認為沖繩群島的機場安全難以保障,于是將常駐的F-35A和F-15C/D機群調走,改由F-22A或F-35A率領四代半戰機輪換進駐,也就是“前進機隊”。目前在嘉手納短期部署的,是美國空軍第355中隊的12架F-35A,以及第336中隊的12架F-15E。它們在前進部署期間,不僅會和日韓等盟友組織聯合軍演,鍛煉各方機隊,也會試探隔海相望的東大空軍空防體系,與殲-20交手是必然的。
■日本空自裝備的F-35J
二、五代機空戰機動至關重要
不同于殲-16攔截P-8A的近距接觸,建立在低可探測性基礎上的隱身戰斗機交手距離,往往以機載EODAS(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探測距離為下限,支援體系的有效探測距離為上限,隔空斗法。霹靂-15設計總師樊會濤院士曾在《航空兵器》雜志上刊載文章,基于傳統的“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敵命中”原則,增加了“先敵脫離”論述,提出了新的“四先”原則。反映了現代空戰并不是亂射空空導彈,隱身戰斗機需要在態勢感知體系引導下,于“生死關鍵20秒”內,搶占最優發射陣位,力求實現我方導彈可靠命中敵機,而敵我無法命中我方的最理想狀態。
■樊會濤院士提出的“四先”原則
想要實現這一點,戰斗機的轉彎機動和加速爬升能量恢復能力就至關重要。因為在高亞聲速到跨聲速階段,戰斗機盤旋角速度和盤旋半徑性能最出色,處于規避來襲空空導彈的最理想狀態。但為了賦予空空導彈足夠的初速度和高度,戰斗機往往又需要盡量爬高,并將速度盡量提高至1.5馬赫以上。因此,飛行員實際上需要在態勢感知系統提供的,對手戰斗機、空空導彈信息基礎上,反復切換兩種狀態。這種堪稱凌亂的單方視角,放在預警機感知的雙方交戰畫面里,其實每一步都事關生死。
■機動性在五代機身上仍然至關重要
三、五代機之間對抗的是體系
F-35項目問世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認為,這款定位于取代F-16和F/A-18,滿足三軍多用途的低成本戰斗機,不需要太強的空戰性能。在典型空優布局的F-22A支援下,F-35憑借領先其他國家一代的航電水平,就足以稱霸全球。最終,單發布局的F-35,隱身彈艙卻能容納兩枚907千克制導炸彈和兩枚AIM-120D,與雙發重型的F-22A相當。如此彈艙布局,導致F-35推重比數據并不好看,更與超聲速巡航失之交臂。
■F-35的設計定位和服役后面對的局勢并不吻合
相比之下,殲-20早期根本不敢有多用途作戰的奢望,高到離譜的長徑比,更是國內在國產動力不佳的情況下,追求超聲速巡航的極端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和環境,最終造就了殲-20和F-35不同的空戰指標。再鑒于F-35至今還應用AN/APG-81砷化鎵雷達,苦等氮化鎵的AN/APG-85而不得,F-35哪怕面對搭載渦扇-10的殲-20,單機空戰指標也并不好看。但現代空戰早就不是戰斗機單打獨斗,在體系空戰下,F-35和殲-20誰輸誰贏,并不好說,尤其是F-35本身性能還有一個側重點是作為空戰信息節點。
■殲-20是再典型不過的空優布局
四、預警機空空導彈旗鼓相當
雖然,不少軍迷都認為殲-20的機載雷達口徑更大,T/R模塊材料更好,但在隱身戰斗機的高端交手中,機載雷達施展空間并不大。一方面,隱身戰斗機對于典型機載雷達隱身效率很高,這意味著除非距離很近,否則都是無法被發現,或者不連續的反射信號,很難實現火控鎖定。另一方面,在高水平戰場上,開啟機載雷達主動模式的戰斗機,堪比黑夜中的煙花,屬于自曝位置。因此,隱身空戰真正關鍵的四個因素,其實是:態勢感知體系、戰情數據鏈、載機性能和空空導彈,分別對應信息搜集、傳輸、發射和命中。
■在勢均力敵的高端戰場上,機載雷達的作用有限
預警機一直被視為態勢感知體系核心,國內現役主力空警-500也和美國E-2D、以色列G550并列第三代預警機。由于并未針對隱身戰斗機做太多強化設計,第三代預警機面對隱身戰斗機稍顯乏力,空警-500和E-2D在這一塊的水平,其實差不多。而原本認為不及AIM-120D的霹靂-15,也在南亞展示了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的殺傷力,基本不遜色經過多場戰爭檢驗的AIM-120。
■霹靂-15E都如此強勢,自用版霹靂-15就更值得期待
五、戰術數據鏈存在差距
但數據鏈就未必了。印巴空戰中雙方明明作戰裝備性能接近,但印度空軍還是被暴揍,“陣風”無法接收隊友和預警機數據,甚至連霹靂-15已經近身都不知道,就是因為數據鏈水平太差,被巴基斯坦空軍的“獵鷹”電子戰機干擾后,成為信息孤島。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裝備的Link-17數據鏈,則幾乎不受干擾的,將預警機態勢感知信息傳輸給其他參戰單位,并在殲-10CE發射霹靂-15E后,引導后者飛向目標。雖然巴基斯坦空軍聲稱Link-17數據鏈是自主研發,但一般認為,這是基于中航工業出口的DTS-03數據鏈演變而來。
■殲-10CE在南亞的勝利,Link-17數據鏈至關重要
此外,巴基斯坦F-16也搭載了美國LINK-16數據鏈,不過美方人為限制了數據通信速率,只能滿足一般信息交互,缺乏足夠先進的數據信息設備和終端,來提供火控級別的數據信息,表現不如中航工業為巴基斯坦量身打造的Link-17數據鏈。而從今年5月,央視軍事才在《正午國防軍事》欄目中,提到055在演習中,與預警機實現態勢感知互聯的表現來看,國產戰術數據鏈的積累,確實不如深耕LINK-16數據鏈30多年的美軍。這還是在殲-16D大量服役,具有一定后發技術和重型艦載機優勢的情況下,抵消了部分美軍EA-18G部分電子戰優勢。而在另外三項持平(態勢感知體系,空空導彈,載機性能),殲-20只憑自身性能略占優勢的情況下,戰術數據鏈的差距,沒那么容易抹平。
■如果沒有殲-16D,局勢要惡劣得多
六、遠程作戰的短板明顯
在空戰之外,國內目前其實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劣勢,那就是輔助單位的性能和數量不足。轟油-6和殲-8D組成的空中加油體系,雖然在20多年前就已經服役,但借助伊爾-78過渡的規劃卻失敗了,直到2021年運油-20A成熟才算真正騰飛,至今不過四年。受此影響,早期空警-500也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滯空時間和作戰范圍大受限制,最近才出現加裝空中受油管的改進型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實際上難以顧及距大陸較遠的區域,兩艘沒有搭載固定翼預警機的滑躍航母,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運油-20還是太少了
相比之下,美軍在前不久的“午夜鐵錘”行動中,可是組織50多架加油機,配合20多架隱身戰斗機,支援7架B-2A實現跨洲際精準打擊。這種組織力和大機群遠程作戰水平,至今仍是全球獨一份。國內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會有之前殲-10C、殲-10S編隊,在空警-500和運油-20A支援下,遠赴埃及參加聯合軍演的動作。??哲娭髁饳C的空中加油訓練頻率,也與日俱增。只不過很現實的硬件短缺、有限的訓練時間,短期內達不到超越美軍深厚積累的程度。
■走出國門的訓練還是得多一些
結語
東大和美軍的競賽將是長遠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多久,相信會是一個長期吸引人討論的話題,而五代機之間的對抗無疑將是其中的核心話題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