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懷著沉重的心情,來說說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故事。
首先談時間背景,諸葛亮前4次北伐,發生在公元228年到231年:
第1次北伐,228年春;
第2次北伐,228年冬;
第3次北伐,229年春;
第4次北伐,231年春;
其實,中間間隔的時間相當短。
前言背景
而第5次北伐發生在234年,將士百姓休養了三年,所以說,諸葛亮并不是窮兵黷武,無腦亂打。
這次他休息特別久,就是想集氣打一波大的。至于行軍路線,我們進入大地圖來看看。
還記得第1次北伐嗎?諸葛亮讓趙云的軍隊當作疑兵走斜谷,來吸引曹魏的注意力。而這一次,諸葛亮出動主力部隊,就是走斜谷道。
孔明這次沒有走他最愛的祁山道,或許曹魏也出乎意料,讓諸葛亮順利走了捷徑。
可能有人會忍不住吐槽,好不容易走小路成功,怎么不用奇襲呀?諸葛亮向西進軍這個決策是好是壞,看看司馬懿怎么說。
司馬懿說道,諸葛亮如果是真正的勇者,應該向東朝著武功漢水進軍,如果他往西在五丈原駐軍,那我們就不用擔心了。
照這樣說,諸葛亮向五丈原進軍,似乎是個懦弱的選擇。
我在這邊平衡報道一下:諸葛亮這次北伐,是兵力最強大的一次,數萬大軍本來就不適合搞奇襲。
依照前幾次北伐的經驗,曹魏在陳倉跟長安已有防備,想要直取長安有難度,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駐軍屯田,為了避免糧草供應不上,一邊開墾一邊打仗。
關于戰略觀,到底諸葛亮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戰略選擇,這個題目太大,以后再說。這邊先不說諸葛亮對,還是司馬懿對,我只是把諸葛亮做出決策的背景原因,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五次北伐的過程
說起來,如果是長期抗戰的話,應該是非常不利的,為什么諸葛亮這么做呢?我想答案就在于盟軍的支援。
諸葛亮聯合孫吳,這是第一次兩邊都出動大軍北伐。孫權親征合肥新城,并且派出陸遜、諸葛瑾、全琮、諸葛恪、孫韶,共有4路兵馬一起北伐。
這整場戰役,如果要選一位MVP,我想不是司馬懿,而是魏明帝曹叡——面對蜀漢和東吳接二連三的軍隊,打電話都忙不過來了。
但曹叡臨危不亂,他先派出軍隊支援司馬懿,讓司馬懿有籌碼可以死守;曹叡又命令前線的滿寵強攻,滿寵用火計破敵,還射殺了孫權的侄子孫泰。
而魏明帝自己御駕親征,來到合肥新城。曹叡很清楚,只要先打退一路軍隊,情勢就會穩定,吳蜀聯盟沒有什么穩固的基礎,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果然孫權在攻城戰失利后,又聽到曹叡親自過來增援的消息,于是孫權決定撤兵。本來,諸葛亮想說兩面同時出擊,曹魏肯定吃不消。
但是曹叡判斷準確,孫權5月才剛出兵,7月底大軍便撤退了,留下諸葛亮孤軍奮戰。
說完東面的戰事,西面倒是沒什么好說的,因為司馬懿鐵了心,就是不跟諸葛亮對決,蜀漢跟曹魏隔著渭水駐軍,只有兩次小規模的交戰。
郭淮認為,諸葛亮一定會來爭渭水北方的土地,其他人不當一回事,但司馬懿同意郭淮的看法,決定屯兵北原。
諸葛亮果然迅速發兵攻擊,當時曹魏營壘都還沒建好,多虧郭淮指揮妥當,硬是打敗了蜀軍。
司馬懿曾經趁河水上漲時,試圖偷襲河水旁邊扎營的孟琰,但諸葛亮下令用竹子搭起浮橋,放箭擊退了魏軍,兩邊有來有往多,沒有關鍵的勝負。
但是司馬懿很清楚,時間拉得越長,對諸葛亮的身體,對于蜀漢的資源來說,都會越不利。
三年前,司馬懿曾經正面迎戰孔明,完全討不到便宜,這次司馬懿汲取教訓,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他始終關起門來防守。
諸葛亮使出大絕招,挑了一套跟司馬懿非常相襯的女裝,當作禮物送過去。司馬懿大怒,但他還是不忘溫柔婉約的美德,他寫信給魏明帝曹叡:
陛下,孔明欺人太甚,我可以出去跟他大戰三百回合嗎?
魏明帝回答說,親愛的,不可以。
諸葛亮持續挑釁司馬懿,司馬懿仿佛按捺不住心中那想見孔明的欲望與沖動,他企圖奪門而出,但被皇帝派來的使者辛毗擋了下來。
姜維當時仍是個青澀的年輕人,他好像還沒看懂這出戲,姜維對諸葛亮說:丞相,他們派了個軍師,拿著符節過來,這下司馬老賊無法出兵了。
諸葛亮說道:傻孩子,對面那個大姑娘本來就不想打,要打的話早就打了,哪有千里迢迢跟皇帝請戰的道理,他是擔心長期避戰軍心渙散,于是寫信回去,那曹叡和辛毗就陪他演了這出戲呀。
雖然我常開玩笑說,司馬懿這是烏龜戰術,但認真說,他對戰局解讀是非常聰明的,如果讓諸葛亮來當司馬懿,大概也會采用同樣的戰術。
兩人都拿出了,他們認為勝算最高的方式來應戰,僅此而已。諸葛亮是在春天2月出兵,然后兩軍對陣了100多天,8月諸葛亮在軍中病逝,星落五丈原。
是不是覺得太突然了,覺得還沒做好心理準備?我想,這也是當時蜀漢居民的心情,可這就是人生啊。
悲劇的結局
悲劇往往就是這么突然。
有人提出說,諸葛亮可能本來就知道,他的身體撐不下去了,他仍然選擇出征,在戰場上燃燒到最后一刻,明知道沒有任何希望,還是鞠躬盡瘁。
我認為,這種推測不太符合諸葛亮的個性,像這樣大舉出師、主帥過世,對軍心影響非常大,諸葛亮真的會這么任性嗎?
事實上,諸葛亮病逝后,蜀漢內部確實發生危機,從各種跡象來看,諸葛亮很有可能是病情突然惡化,許多事無法一一安排,也因此有楊儀和魏延爭權的內斗。
總歸來說,諸葛亮并不是一位只追求個人名聲的丞相,他也不是感情用事的人。劉備是浪漫派,但諸葛亮講究法治,注重效益,是比較實際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
那諸葛亮一生中做過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跟隨劉備了。他不選擇別人,偏偏為最弱小的軍閥劉備出謀劃策,讓劉備從一個落魄將軍,成為漢中王,成為昭烈皇帝。
可惜后來,劉備在夷陵之戰失利,燒掉一半的籌碼,這也讓后繼者的處境更為艱難。
如果諸葛亮感情用事,他大有其他選擇,甚至可以用冒險的奇襲,跟曹魏賭一把。但他從頭到尾都是想著,如何穩當的打戰,如何一步一步收回江山。
事實上,在前幾次北伐,諸葛亮確實打回了幾個郡縣,只是那些勝利實在太小了,而他的身體終于撐不住了。
至于有人說,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了,或者是壓榨百姓的,不妨看看人民的反應:諸葛亮死后,各地都要求修廟來奉祀諸葛亮,后主劉禪因為禮制的關系沒有允許,老百姓只好就這樣在路邊祭拜。
這邊倒不是說后主跟孔明有心結,畢竟先主劉備在成都有建宗廟,讓臣子也在這邊建廟,本來就是不合理的。
然而每年百姓自發的祭拜孔明,思念孔明,大家在路上拜來拜去,實在太過夸張,后主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在漢中勉縣建了武侯祠,這也是最早的武侯祠,后來才有成都的武侯祠。
這段故事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并不是被吹捧出來的明星。在當時,他就是人們心中景仰的偶像,甚至在蜀地之外,都有諸葛丞相的粉絲。
東吳人士張儼,也算是諸葛亮的粉絲,他說,“司馬懿掌握天下的資源力量,是蜀漢的好幾倍,卻讓諸葛亮每次出兵來去自如,其實孔明已經贏了。這人太可怕了,如果他不死,恐怕真的能逆轉天下大事。”
我自己是諸葛亮的粉絲,但跟張儼比起來,我對諸葛亮的信仰還不夠。
我認為,諸葛亮如果能多活20年,又沒有豬隊友扯他后腿的話,確實有機會打下更多戰果,大概就是占隴右,等待更好的情勢與曹魏決戰。
若說要真正勝過魏國,那還是相當困難的。
再看看曹魏的名將鐘會,在滅蜀之戰,大軍來到漢中。鐘會規定,士兵們不準侵犯諸葛亮墓地周圍的林木,也算是對這位丞相的致敬。
熊貓君有話說
最后,讓我們閉上雙眼,想象一下千年之前的真實情景:
當年還沒有建武侯祠,大批民眾就這樣在路邊就地跪拜諸葛亮、追思諸葛亮,懷念著這位道德與智慧頂尖的丞相。
這畫面光是想象,就讓人鼻酸感動。常常有人說,不要把諸葛亮神化,是的,如果看演義故事,認為諸葛亮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再看史實或許會失望。
諸葛亮也曾犯錯,也會打敗仗,所以說,不要把諸葛亮神化。
諸葛亮,就是一個凡人,但他盡到凡人最大的努力,他和劉備的君臣之情絕無僅有,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用他的謀略與眼見,讓弱小的劉備逆轉局勢成為一方之霸。
在劉備過世后,諸葛亮撐起了搖搖欲墜的國家,雖然北伐未能成功,但打回了兩郡,擊殺了魏將,讓強大的曹魏,視蜀漢為強敵,簡直就是奇跡!
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從此以后,再也沒有這樣閃耀的星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