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然是雞飛蛋打了,俄羅犯下的錯誤,也給中國提了個醒
普京為啥要發起俄烏沖突?用布熱津斯基的著作《大棋局》中的理論解釋是:
俄羅斯若失去了烏克蘭,那就等于斷了融入西方的路,再也不會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了,最多成為一個亞洲帝國。但問題是,亞洲這里已經有中國了,豈能再容忍百年前的歷史重演?
說到底,俄羅斯百年來最大的困局就是:西方不親,東方不愛。
對于俄羅斯來說,東方接不接受它,從來不是關鍵。因為它打心眼里,從沒真把自己當作“東方國家”。
第一羅馬滅了,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也亡了,自從伊凡三世迎娶東羅馬帝國皇室后裔——索菲亞公主后,改稱“沙皇”,也就是“凱撒”(Caesar),從那一刻起,就懷有一股子強烈“復興第三羅馬帝國”的使命感。
正因如此,烏克蘭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它既是“東斯拉夫文明”的搖籃,又是連接俄羅斯與中歐、西歐的橋梁。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等于自己掐斷了回歸西方的動脈,從精神上斷了“復興帝國”的念想,從戰略上被徹底甩出歐洲大棋局。
因此,普京開啟俄烏沖突的終極目標,就是:搞定烏克蘭,保留俄羅斯重新崛起的的希望!
那么,俄烏沖突打到現在,普京的戰略目標到底完成了沒有?大家心里都清楚。不僅沒完成,反而俄烏沖突已然是雞飛蛋打。
俄烏戰事陷入拉鋸,歐洲大門徹底關閉,俄羅斯從“半個西方人”,淪為“被西方拋棄的人”。更糟的是,中東唯一的戰略支點——敘利亞,也慢慢的脫離了掌控。
那么問題來了:普京到底哪一步沒走對?
我認為,普京主要犯了兩個關鍵錯誤——同時也給中國提了個醒……
其一:掉入到對手的戰略陷阱之內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爆發后,就已經有人預見到——俄羅斯和烏克蘭,遲早要兵戎相見。
布熱津斯基當時就發出警告:
“克里米亞的初步勝利,可能會讓普京心存幻想,試圖在烏克蘭東部復制同樣的手法……一旦成功,下一步就是扶持親俄勢力,推翻烏克蘭現政府?!?br/>
他的判斷,冷靜、精準,令人后怕。
幾乎同時,美國另一位戰略大師米爾斯海默也指出,克里米亞之事不會是終點,克里米亞只是開胃菜,東烏才是真戰場,俄羅斯還會更進一步。
果然普京的動作似乎早就“寫在劇本里”。一步步跟著劇本往下走,最終掉進了這個精心設計的戰略陷阱——俄烏沖突全面爆發。
其實,克里米亞事件之后,美國就開始在烏克蘭排兵布陣了。
美國前副國務卿紐蘭,親自現身基輔,不僅扶持親美派系上臺,還被曝出直接參與組閣操作——可以說,烏克蘭的“變天”,從頭到尾都少不了紐蘭的身影。
更關鍵的是,連澤連斯基這個喜劇演員出身的總統,也是在紐蘭團隊一系列精密運作下,一步步走上了烏克蘭權力頂峰。
所以我們看到拜登上臺之后,看似輕描淡寫的就將這盤棋推向高潮。
烏克蘭這盤棋,說穿了,就是給俄羅斯量身定做的一個“大坑”。跳不跳,是俄羅斯的選擇;但跳進去之后,局面就完全落在了對手節奏里。
沖突爆發后,普京曾幾次公開講話:“我們又被西方騙了”。
他意識到,當年克里米亞事件后簽署的“明斯克協議”,根本就是一場幌子。美西方根本沒打算調停沖突,而是借協議拖時間,趁機武裝烏克蘭。
美西方花了整整八年時間,在烏克蘭深度布局,持續輸血。
軍事上,美制武器源源不斷;
政治上,扶持親西方政權;
外交上,不斷制造輿論優勢。
這一切,都是為了引蛇出洞,專等俄羅斯出手。
而俄羅斯竟然真信了能“閃電基輔”,一鼓作氣拿下全局,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倉促應戰,對上蓄謀已久,結果把自己拖進了戰略泥潭。
其二:未能利用對方陣營的矛盾進行反制
2024年2月,普京在接受采訪時曾罕見地露出悲觀情緒:烏克蘭前線的一切,對他們來說是戰術進展,對我們而言,卻是命運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
要知道,在2022年剛開打時,普京可不是這個口吻。當時他信心滿滿,稱這是“特別軍事行動”,旨在“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烏克蘭”,口氣輕描淡寫,儼然是打場局部戰爭、圖個快刀斬亂。
可三年過去,局勢急轉直下,他才意識到:這根本不是一場簡單的軍事沖突,而是對手早早布下的一個戰略陷阱!
這個陷阱,不止深,還帶鉤子。
那普京為何會掉進去?
除了過分輕敵,還有一點更致命——他沒有及時抓住西方內部的裂痕,反手做文章。
美國之所以引爆俄烏沖突,表面上是圍堵俄羅斯,實則還有一個更深、更毒的戰略目的——徹底打斷“俄歐一體化”的進程,確保自己賴以維持霸權的單極世界不被撼動!
最典型的證據,就是“北溪管道被炸”事件。
這條從俄羅斯通往德國的能源大動脈,一夜之間被炸毀。結果很明顯:德國斷氣了,歐洲斷血了,俄歐之間的戰略聯系瞬間中斷。
誰受益最大?當然是——美國。
要知道,在俄烏戰爭戰爭爆發之前,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法國,對這場沖突是極度抗拒的。
第一,歐洲的工業體系離不開俄羅斯穩定、廉價的天然氣。沒了俄氣,歐洲寸步難行。
第二,德法多年謀劃,希望借歐盟整合,擺脫美國干預,推動所謂“歐洲戰略自主”。
可惜俄羅斯低估了歐洲的韌性,也高估了自己的震懾力。本可以利用美歐之間的利益分歧,進行有效的反制,反而通過強硬的動作,把本就騎墻的歐洲徹底推到了美國懷里。
話又說回來,俄烏戰事吃緊,去年普京為何又突然放棄了中東唯一戰略支點——敘利亞?
其三:普京為啥放棄敘利亞?
這就必須要從烏克蘭(北約)偷襲庫爾斯克說起了。
美西方為何要搞“庫爾斯克之戰”?說穿了,就是從烏東前線抽調主力回援庫爾斯克,借機緩解烏軍壓力,為北約下一輪“補血換裝”爭取時間。
簡單講,又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調虎離山”。
而普京并沒有上當。他不但沒有動烏東一兵一卒,反而加大了對頓巴斯地區的攻勢。即便在庫爾斯克方向吃癟丟臉,他也硬是咬牙頂住,不為所動。
結果,庫爾斯克戰場變成了“爛尾仗”——北約雖有軍力駐守,但這里已成棄子,漸漸被外界遺忘。
既然庫爾斯克之戰,無法完成戰略目標,就只能啟用日本了,這就是隨后多國船艦齊聚日本,想在北方四島再開一局,所謂的開辟第二戰場。卻又被中俄聯合軍演給震懾住了,畢竟這也事關中國,豈能答應?
美西方勢力在北方四島碰了壁后,還能在哪“調動”俄羅斯?答案幾乎只剩一個地方——敘利亞,這是俄羅斯在中東唯一的戰略支點。
于是,一場原本平息多年的敘利亞內亂,又被悄然推上了風口浪尖。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不復雜:把俄羅斯拖入中東,制造“第二戰場”,分散其在烏克蘭的兵力和注意力,進而加劇俄烏沖突的升級風險。
果不其然,俄羅斯第一時間響應,空天軍迅速出動,協助敘政府軍空襲反叛武裝,態度強硬,反應迅速。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伊朗按兵不動、土耳其暗中攪局、美國背后推手不斷,讓整個局勢變得泥沙俱下。俄羅斯雖然投入了力量,卻遲遲看不到局勢好轉,最終只能逐步收縮,事實上放棄了對敘利亞的主導權。
至此,敘利亞這個“棋子”,未能成為美西方預期中的牽制手段。
雖然去年敘利亞垮臺了,阿薩德逃亡莫斯科,最終俄羅斯躲過一截。
所以,我們如今便看到了,哪怕特朗普上臺后想實現俄烏?;?,歐洲卻不答應了的尷尬局面!
對于普京這第二個大錯,也等于給中國提了個醒:無論何時都必須要分清主次矛盾,不能如俄羅斯這樣,粗暴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懂得統戰價值,分化對手往往比強硬對抗更有效……
俄羅斯最優的選擇是,學中國一直堅持“不打代理人戰爭”的底線邏輯,不要全面硬剛西方,而是聚焦主敵、精準出手,直接應對美國。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